第247章 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 第247节

        “老师,这叫芋母,在临城外面有一片池塘,里面长满了这样的芋母,临城的人每年都要去挖来吃。”

        “刚才,那老户还给我们煮了几个,味道还不错呢。”

        莫少珩:“……”

        还真让他们找到了好东西呢。

        “老师,这算不算特色产品?”

        莫少珩点点头,说道,“要是临城的芋母每年的产量足够,我可以全部收购。”

        一群学生:“……”

        他们老师做生意,连窝边草都不放过。

        不过,这可是他们发现的,高兴到了不行。

        莫少珩赶紧让他们将脚冲洗了,将鞋穿上,免得感冒。

        跟随的一群下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就是一个地方小吃吗?怎么感觉他们家小公子比发现了什么金银财宝还开心。

        一群人又嘻嘻哈哈地往凉京走。

        “没想到现在在凉京和临城走一趟居然这么快就到了,岂不是说以后我们还可以经常来临城玩。”

        莫少珩说道,“要致富,先修路可不是说着玩的,有了这一条路,我们凉京的商品就可以很方便的卖到临城。”

        “临城的一些特色也可以卖到凉京。”

        “互通有无,带动发展。”

        ……

        不多日,乌衣巷又有了一样新的产品。

        路过奶茶店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小朋友举着铜板,奶声奶气的道,“一杯奶茶,多加点芋泥波波。”

        波波两个字,还要翘着嘴巴说,这样才正宗。

        都怪那些小货郎,每次喊芋泥波波的时候都这样,将所有人都带偏了。

        莫少珩也在忙着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赵景澄发现的,义务教育中,对所有北凉孩子的诠释,有很多地方都误解为仅仅是男孩,依旧限制女孩上学。

        北凉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莫少珩既然见到了,就不可能不管。

        金殿上,莫少珩提出了由朝廷释法的概念。

        “所谓释法,就是在朝廷颁布的律法中,有一部分容易让人产生误读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我北凉最高机构,也就是朝廷,就律法进行最公正和正确的解释。”

        “我北凉,尊的是北凉律,只有这一部法典,而不是各地方,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设置自己的律法。”

        莫少珩又强调了一番律法的重要性,“合理的律法,是我北凉稳定的基石,绝不能被地方官员滥用。”

        “各地方官员,在判案之时,也必须依照律法的条款来进行,而不是凭借个人的喜好,想当然的,想怎么判就怎么判。”

        莫少珩说的这种情况,在各地可不少见。

        读书人以前是不学律法的,这些被举荐去各地当官的贵族,要是还算是个清明的,或许还会看看北凉律。

        但要是个不知道上进的,呵,都是凭借自己的好恶在判案。

        这也导致了,百姓受了委屈也不敢报官,官民勾结的事情常有发生。

        “我北凉必须有法可依,有律可守,如此,我北凉才能长治久安。”

        金殿上也是议论纷纷。

        莫少珩的思想,有一些先贤们的影子。

        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以法为根本的王朝。

        但脱离人治的王朝,总给人感觉太冷酷了一点。

        果然,有人提出了这一个观点。

        莫少珩说道,“之所以有人觉得律法太过严苛,并非律法之错。”

        “而是制定律法的人太严苛,一厢情愿地制定了太多的酷法恶法。”

        “所以臣建议,重修我北凉律。”

        “事无巨细,一点一滴,皆要符合我北凉国情。”

        “但律法一但通过,也需要严格执行。”

        金殿上:“……”

        重修律法?

        他们北凉的律法都是沿用的历朝的版本。

        况且,重修律法,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但若是要真想要做到莫少珩说的,有法可依,有律可守,天下太平,那么律法肯定是要从新整顿一番的。

        比如他们北凉的律法,还有一些严苛得,现在都不实施的条款,什么斩首,挖舌,五马分尸之刑都有。

        莫少珩也是一叹,他也知道这是一个大工程。

        说道,“我北凉百姓,无论男女,无论老少,都是圣人的子民。”

        “我希望诸位大人,还有圣人,能够给他们一个公平的世道,哪怕犯了错,也不会被区别对待,未犯错者,北凉律也能成为守卫他们的存在。”

        众人:“……”

        公平。

        这已经不是莫少珩第一次这么说了,在和诸国商人经商时,也这么说过,希望诸国来凉京的商人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

        那时的对象还是北凉以外的人呢。

        效果如何?

        如今来凉京的商人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来的时候都是满脸的笑意,十分愿意和北凉做生意,因为北凉保证着他们的权益,给了他们公平的对待。

        现在,轮到自己的百姓了。

        莫少珩又讲了讲法治社会的好处。

        “法制,依旧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不仅能使百姓安分守己。”

        “也能使这世上少一些恶官,庸官……”

        “有了合适的律法,才能方便地治理地方,才能更好的管束官员……”

        对朝廷来说,一但建立了法制体系,也能轻松很多。

        对百姓来说,律法将是他们守卫自己的工具。

        金殿上,众人听到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情况。

        无论能不能实现,但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一天就能将百官说服,莫少珩是准备持久战。

        与此同时,朝廷关于义务教育的释法也开始了。

        朝廷突然发现,他们好像十分缺少这方面的人才,目光又不由得投向了科举取仕。

        因为科举的考题就有律法题,现在的读书人还真是人手一本北凉律。

        不由得看向了莫少珩,莫少珩该不会建立科举制度之初就在等着这一刻吧?

        莫少珩咳嗽了一声,其实,朝廷缺人才,凉京也缺读书人。

        现在凉京各种工厂不是大扩招么,结果发现无论是记账的,算数的,都特别难招到人。

        这都是文教不兴,突然又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导致了这样的缺口。

        除此之外,莫少珩还在忙着水泥路画线的问题。

        听说现在水泥路上车马越来越多了,已经出现混乱的情况了。

        早上,甚至还听说两辆马车撞一起了,伤员抬进了城,闹了好大的轰动。

        第一,是百姓还没有习惯这么快速的水泥路,像以前那么赶马车,多数是收不住步伐的。

        第二,水泥路上的确需要规范一下使用规则。

        莫少珩和工部尚书正站在水泥路的开端。

        工部尚书还在看着立在路端的公示石碑,上面写着靠右而行的规则,问道,“你确定这样能行?”

        莫少珩答道,“光是将规则写在这里,肯定是不够的。”

        毕竟好些百姓都不认识字。

        工部尚书:“那?”

        莫少珩向后面一指,就见南一,赵景澄等学生,还有豆子等小货郎,手腕上戴着一个红袖套,气势汹汹地,适机待发。

        莫少珩说道,“当然需要合理的指导,我称他们为,交通疏导员。”

        说完就对这群“交通疏导员”道,“现在,你们是替朝廷办事,遇到不听话的,直接记下来他们是什么商队,什么府邸的人,朝廷自会去找他们麻烦。”

        这话主要是对小货郎说的,一个个胆子小着呢,平时被欺负了也只会偷偷抹眼泪。

        豆子缩着脑袋,“我……我还是有点不敢。”

        莫少珩一笑,好歹也是镇北王府的小货郎,有什么不敢的,再说,现在还高举朝廷的大旗。

        莫少珩手一挥,“去吧,按照我教你们的规则执行就可以了。”

        水泥路被画了中线,这是为了方便车辆靠右行,这样尽量避免了对撞。

        两旁也画了人行道的线,两边留出来了一些位置,供行人行走。

        在莫少珩看来最简单的使用规则,在凉京百姓看来,就稀奇到了极点。

        当然也有不少不理解的,这就需要这些“交通疏导员”解释一下了,今天早上的撞车事故就成了现场教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