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儒自尽,彻底闹大,骂声如海,万人聚京
书名: 大夏文圣 作者: 七月未时 分类: 修真

        

        轰轰轰。

        轰轰轰。

        大夏书院,乌云弥漫。

        原本晴空万里,突兀之间,随着可怕的乌云凝聚,惹来不少瞩目。

        而且令人惊愕的是,这片乌云刚好落在后山当中,并不是遮盖整个大夏书院。

        这后山当中,目前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顾锦年。

        所有人都知道,这东西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书院之中。

        苏文景的脸色无比难看,他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是圣罚。

        唯有被天下读书人唾弃之人,才会引出天罚。

        万幸的是,这天罚还没有彻底酝出,是有人在暗中搞鬼,可如若现在不制止的话,麻烦很大。

        “孔家。”

        “你们有些过分了。”

        苏文景脸色冰冷,下一刻他直接执笔,在宣纸上落墨,要为顾锦年澄清这件事情。

        顾锦年在后山当中悟道,他没有时间也不会有心情去解释这些谣言。

        可他需要去解释,否则当真要成了定局。

        大约半个时辰后。

        苏文景将文章写完,想要让人传出去。

        可当他准备开口时,目光却不由落在这乌云之上。

        一时之间,苏文景沉默了。

        这是一场劫难。

        可这也是一场考验。

        自己出手,必然会帮顾锦年缓解部分压力,但这样做的话,也会让顾锦年无法经历这场考验。

        顾锦年选择的路,只有他一个人可以走,别人帮不了他,也不能帮他。

        今日帮?

        明日帮的了吗?

        想到这里,苏文景沉默了,将文章放置一旁。

        而目光却盯着顾锦年。

        “锦年,你要立下不朽之言,才可破此局,如若你破了此局,儒道将因你而辉煌。”

        苏文景开口,可心中还是犹豫不定。

        他希望顾锦年能撑过去。

        但他知道,很难很难,如若遭遇天下读书人质疑,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不是说你不听就没事了。

        被天下读书人针对,可不是一件好事。

        他一时之间不知该怎么办。

        而后山当中。

        对于头顶上的乌云,顾锦年只是看了一眼,而后继续潜心读书。

        他无惧这样的天罚。

        内心无愧,何惧圣罚?

        可如苏文景想的一般,这些声音越来越激烈。

        有一句话叫做谣言止于智者。

        这话没有错。

        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绝对没有传闻当中一般,其中肯定有不少东西没有说出来。

        但智者更懂得一件事情。

        各扫门前雪。

        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想掺和进来,这件事情很明显是孔家在主导,如此一来的话,各方势力为什么要因为顾锦年而去得罪孔家?

        所以,智者的确有,但没必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谁站出来倒霉的就是谁。

        不过,相比较之下,大夏京都就比较理智多了。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大夏京都有不少读书人挺身而出。

        “孙正楠倚老卖老,世子殿下礼让三分,而孙正楠更是要求世子殿下交出圣器,咄咄逼人,敢问一声,凭什么交出圣器?这圣器是世子殿下偷来的还是抢来的?”

        有声音响起,是一位大儒,给予强而有力的回答,第一时间选择站队顾锦年。

        这算是第一个为顾锦年出声的大儒。

        很快,有不少声音随之响应。

        “为民伸冤是一场政治阴谋?当真是把天下人当傻子吗?世子殿下在白鹭府被软禁半个月,这也是阴谋中的一环?世子殿下调遣二十万大军,斩杀贪官污吏,这也是阴谋?”

        “尔等无非就是嫉妒世子殿下,在这里造谣生事。”

        有声音也跟着回答,反驳一些谣言。

        “细细数来,世子殿下前十年如同纨绔,可却是在藏锋,十年磨一剑,自大夏书院开启,世子殿下展露锋芒,直至今日,为江宁郡百姓请命,为江陵郡百姓请命,为大夏王朝立言,这些是可以抹黑的?”

        “这些流言蜚语,当真是可笑至极,至于削其大儒之位,也不看看这些大儒说了些什么话?”

        “他们聚集而来,无非就是想索要圣器,尤其是孔家带头,孔家与世子殿下本身就有恩怨,世子殿下不见他们也合情合理。”

        “再者世子殿下难道就一定要抽出时间去见他们?抛开儒道身份不说,世子殿下是未来的侯爷,更是大夏王朝督察指挥使,堂堂四品官员,难道就没有一点公务?”

        “世子殿下怠慢了三日,见到孙正楠等人后,也是客客气气,以礼相待,反观孙正楠等人,一言不合便是训斥,训斥到后面,更是要强行抢夺世子殿下的圣器。”

        “这就是大儒?可笑至极,别说削了这些大儒才气,就算是削光三代的才气,某也认为合情合理。”

        有声音再度响起,来自大夏书院,有人出声,力挺顾锦年,澄清事实。

        一道道声音自京都响起。

        不得不说,在京都内,顾锦年的名望很好,尤其是当初跟着顾锦年一同前去阻止和亲的读书人,他们对顾锦年是敬佩的很。

        听到这话,自然不服,一个个上前去理论。

        这样的声音,的确有一定效果,至少京都内没有人敢说顾锦年的不是。

        同时也唤醒了一些理智的人,让这件事情瞬间有了争议。

        不怕有争议,就怕一面倒的去抹黑。

        而大夏王朝内,江陵郡和江宁郡也是如此,这两个郡地,因受顾锦年恩泽,自然没有这样的声音。

        准确点来说,一开始是有,可却被百姓怒斥之后,这种声音瞬间没了。

        洪灾之事和孩童拐卖之事这才刚刚过去了多久?百姓们即便是再健忘也不可能这么快忘记。

        可其他几个郡守就不一样了。

        大夏王朝仿佛陷入了骂战一般,到了翌日,随着一篇文章的出现,让话题更加火热。

        因为这次出面的,是另外一位圣人世家。

        神洲,有四位天命圣人,第二代和第四代圣人后代不知所踪,传闻第二代圣人没有开府的意思,再加上后代经历几场天大的战乱,故而绝了传承。

        第四代圣人,也就是天命圣人,不知什么原因选择隐退山林,后代子孙也没有出世过。

        否则斗争无穷,不可能孔家独大。

        如今出面的则是第三代圣人之后,千秋圣人,周家大儒传来声音。

        相比较之下,第一和第二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孔家祖上乃是第一圣人,万世师表,耸立于今不倒,至于周家虽然也承蒙圣恩,可对比孔家来说,完全就是两个概念,不过周家的主要之地,还是在大金王朝,并非是在大夏王朝。

        大夏王朝有周家的分府,但无论是名望还是权势,都不如孔家百分之一。

        如今周家出面,带着圣人世家的名头开口,引来巨大的关注。

        尤其是周家的文章,更是犀利无比。

        “顾锦年十罪之。”

        文章简单,却无比犀利,指出顾锦年十大罪过。

        一罪狂妄,大夏书院,一言不合,大闹考场。

        二罪跋扈,匈奴和亲,两国礼仪,以怒待之。

        三罪不仁,江宁郡洪灾,看似妙计定局,可实际上让奸商涨价,数日之间,饿死无数百姓,无有仁义之心。

        四罪杀戮,江陵郡调兵二十万,残暴不仁,轻则斩首,重则满门抄斩,心中充满杀戮。

        五罪虚伪,让人查案,为民意伸冤,看似心系苍生,实则为天命之争,心中无真正君子风范。

        六罪不义,得孔圣恩泽,掌握圣器,不顾好言相劝,不管天下读书人之安危,毫无大义可言,自私自利。

        七罪不忠,圣上旨意,公然违背,眼中无君,视为不忠,君臣之道,犹如废纸。

        八罪不孝,国公出征,为大夏而战,建立军工,保家卫国,尔为其孙,不念长辈辛苦,胡作非为,引来内乱,此乃不孝。

        九罪无德,目无尊长,欺师灭祖,违背儒道核心,魔道门徒不过如此。

        十罪暴戾,心胸狭隘,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只因几句争吵,削人儒位,争斗之下,轻则削儒,重则杀人,暴戾无比,怎配圣器?

        这是周家的文章。

        十大问罪。

        每一条都有逻辑,每一条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怒斥顾锦年,去抨击顾锦年。

        狂妄,跋扈,不仁,杀戮,虚伪,不义,不忠,不孝,无德,暴戾。

        骂的极其难听,也骂的极其狠毒。

        果然,圣人世家就是圣人世家,一出手便是如此惊天的文章。

        此文章一出,瞬间让这件事情达到一个高潮。

        本来随着京都,江宁郡,江陵郡三处的辩解,外加上一些大儒出面澄清和解释。

        让这件事情起了一些争议,以致于不少人开始沉思,包括有些人不敢再继续开口。

        可随着这篇文章出来后,犹如是一场狂欢。

        连大金王朝的读书人都开始参与了,毕竟第二个圣人世家出面抨击,他们也忍不住出声。

        文人相轻,何况在他们眼中看来,顾锦年又如何年轻呢?

        如若顾锦年再老个四十岁,这件事情反而不会如此,怪就怪顾锦年太过于年轻,怪就怪顾锦年如此年轻的情况下,又如此优秀。

        “圣人世家,字字珠玑,十罪之下,顾锦年你还敢嘴硬狡辩?”

        “十罪当中,这不义二字,说到某心坎之中,无论这件事情到底如何,敢问顾锦年,这圣器你为何不交出来?正楠先生,让你交出圣器,并非是要抢夺。”

        “而是担心有贼子惦记,窃走圣器,倘若圣器被窃走,落入魔道中人手中,那我等是不是遭遇不幸?这事关天下读书人的安危,你却因心中自私,而恼羞成怒。”

        “这一点,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少好事,都无法洗清你自私自利之行为。”

        “你无德无义。”

        谩骂声铺天盖地,很多人都抓住圣器这个点。

        骂顾锦年也骂爽了,接下来才是重要的事情。

        对于顾锦年,大部分人是心生嫉妒,但骂两句也差不多了,这一次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直接一面倒去辱骂。

        完完全全是因为,圣器之事。

        如果顾锦年仅仅只是作诗厉害,诗成千古,他们即便是骂了,也没什么用。

        毕竟骂一万句顾锦年,人家明天照样写出一首千古诗词,反而自己成为了最大的笑话。

        周家虽然写了十罪,可问题是,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可圈可点,非要往这方面去说也行,但不往这方面去说也行。

        公道自在人心,等个几个月,其实这件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

        但最让他们心里不是滋味的事情。

        就是圣器。

        顾锦年才不过十七岁啊,爷爷是镇国公,父亲是临阳侯,自己马上也要封侯,皇帝是他舅舅。

        如今更是儒道圣子,还是仙道仙灵根,所有的荣耀都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搁谁谁不眼红?

        现在更是得到传说当中的儒道九大圣器之一,这让天下读书人极其的不服。

        尤其是扶罗王朝和大金王朝不少读书人都觉得不公平,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王朝当中,也有比顾锦年更优秀的人。

        年轻一代是没有,但老一辈也有一些为民伸冤的人,可为什么没有得到圣器?

        他们不服,心中产生了不平衡的想法。

        最酸的还是大夏王朝读书人,毕竟是一个王朝的,他们现在不想说太多,就是希望顾锦年能将圣器交出来。

        如果顾锦年交出圣器的话,那一切好说,交给孔家他们更加开心,虽然他们知道一但交给孔家,想要拿回来估计很难。

        可那又如何?反正不是自己的东西,自己得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得到,很典型是这种心理。

        如此一来,声势才会如此浩荡。

        “圣器,有德之人可获,如若无德,怎配圣器?倘若顾锦年认为,这件事情你蒙受不白之冤,那你将圣器交出来,交给孔家。”

        “孔家乃是圣人世家,有三件圣器,不可能会贪图你的圣器,我等也愿意为你做个担保,共同见证,如若你不交,你便是自私之人,没有品德,配不上圣器。”

        “没错,而且还是这种圣器,对我等读书人来说,威胁太大,如若你顾锦年有品德,我等无惧,可就怕你胡作非为。”

        “交出圣器,这件事情可以到此为止,我等也敬佩世子殿下功德无量,为天下读书人着想,至于其他的事情,另算。”

        一道道声音响起。

        矛头瞬间指向圣器,要让顾锦年交出圣器。

        这里面要是没有人在暗中推动,鬼才相信。

        面对这样的声音,大夏京都读书人的反应就不一样了。

        “凭什么交出圣器?圣器是世子殿下偷来的吗?当真是可笑。”

        这是王富贵的声音,他第一时间开口,给予回应,也气的不行。

        “交圣器出来?孔家配吗?已经拥有了三件圣器,还想将第四件圣器占为己有?可笑不已。”

        江叶舟的声音也响起,他更是气不过,直接辱骂孔家。

        然而有人拉住他,让他不要乱语,说归说,不要牵扯到孔家,只是自从与顾锦年结识后,他的性格也有些变化。

        故而他没有在乎,进行回应。

        可以说,大夏书院的学生,一个个都是主力军,在京都当中展开骂战,对外面的一些言论进行抨击,而且到处去演讲。

        就是担心被有心之人带偏思维。

        “顾锦年有没有德行,我等说了不算,尔等说了也不算,圣器选择顾锦年,那就代表顾锦年有德行。”

        关键时刻,有一道声音响起,给予最强的回应。

        是大夏礼部尚书。

        杨开。

        是的。

        没有人会想到,关键时刻,杨开的声音会响起,而且还选择帮助顾锦年。

        不过杨开说的话没有问题,有没有德行,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圣器说了算,圣器有灵,如若顾锦年没有德行。

        圣器会选择顾锦年吗?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人说过,可效果不佳,因为身份问题,没有人在乎。

        可杨开一出声就不一样,他一开口,算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让顾锦年的风评得到巨大扭转。

        不得不说,这段时间,整个大夏王朝无比热闹,所有百姓都在吃瓜。

        东荒所有王朝也都在关注这件事情,甚至中洲境内也有人关注此事。

        争议太大了。

        而大夏书院上空,乌云凝聚,的确有些可怕,令人心中生畏。

        关键时刻,有人开口,希望孔家出面,给予一个答复。

        这件事情,如若孔家人不出面的话,很难取得绝对性的胜利,毕竟顾锦年之前为民伸冤,得到了巨大的名望,想要抹黑顾锦年很难。

        必须要真正的大人物出面,这样的话,才可以有效进行抨击。

        面对诸多读书人的声音。

        但孔家也在翌日做出回应。

        大致内容十分简单,初闻此事,实乃不愿相信,世子殿下才华横溢,为儒道圣子,有不世之才华,更愿为百姓伸冤。

        此乃孔家后辈皆愿学习之处,故而其中定然有一定误会,孔成之所以被削儒位,也必然是孔成有些地方做错了,非常希望各方都应当消消气,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件事情。

        同时隔空邀请顾锦年参加孔家家宴,愿意在家宴之上,盛请各地名儒,前来一聚,孔家愿意出面调和彼此之间的矛盾。

        倘若有误会之地,可以当面说清,解释清楚来。

        至于圣器之事,孔家认为天下读书人心中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可也能明白,世子殿下毕竟年少,得到孔圣恩泽,给予圣器。

        自然不愿放下,所以孔家愿意等顾锦年参加孔家家宴后,进行协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不希望伤了和气。

        孔家不希望顾锦年有任何损失,毕竟顾锦年乃是儒道圣子,是未来儒道的扛旗者,容不得半点闪失。

        这就是孔家表达的意思。

        可以说,这个回答,几乎是将孔家仁义推崇到极高之地。

        顾锦年削孔成儒位,结果孔家以德报怨,竟然没有半点恼怒,甚至愿意主动出面调和,希望不要因为一件这样的事情,引来争斗。

        邀请顾锦年前往孔家,参加家宴。

        无论是言论还是行为,孔家做的都很不错,至少在天下人看来,孔家极其的大度。

        但这般的言论,传到了一些人耳中,却引来了冷笑。

        孔家这话说的多漂亮?

        可实际上却将顾锦年置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如果顾锦年不去,那就是心虚,没有胆量。

        可如若顾锦年去了,这孔家家宴,也必然是一场鸿门宴啊。

        孔家以退为进,使得顾锦年进退两难。

        孔家表态结束后。

        一时之间,天下读书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大夏王朝。

        聚集在大夏书院。

        他们等待着顾锦年的回答。

        只是,大夏书院内,众多学子有些心急了,孔家的言论,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毕竟顾锦年在悟道,没有人敢去打扰顾锦年,万一不小心破坏了顾锦年悟道,那当真是罪该万死啊。

        可如若不回应的话,又会被人说是心虚。

        到最后,苏文景替顾锦年回答了。

        “世子殿下正在潜心悟道,孔家家宴,难以赴宴,老夫会替顾锦年前去一趟。”

        这是苏文景的回答。

        他要替顾锦年去一趟孔家家宴。

        孔家家宴于下个月举行,顾锦年悟道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不可能因为去参加这个家宴,而耽误悟道。

        只是苏文景的回应,瞬间得到了无数回声。

        “需要你替他去吗?这件事情是顾锦年惹出来的,文景先生这趟去,是为了给顾锦年求情吗?”

        “爷爷在的时候靠爷爷,爷爷不在的时候靠老师?这就是儒道圣子吗?真是有够可笑的。”

        “此事还轮不到文景先生为顾锦年出面吧?您又不是顾锦年的老师,只是先生罢了。”

        “什么悟道不悟道?他得圣器,难道还不能悟道?我看啊,就是在找理由,无非就是不敢去孔家家宴,怕被人羞辱。”

        “之前我还不相信这些事情是真的,如今顾锦年做贼心虚,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若心中无愧,为何不敢去?还要请人替之?可笑至极。”

        “悟道?早不悟道,晚不悟道?偏偏在这个时候悟道?”

        “真当我等是傻子吗?”

        回应声响起,似乎比之前还要激烈,这很不寻常,因为出面的人是苏文景,清流之首,按理说苏文景的名望很高。

        他开口了,理应不会有这么多声音,可大夏王朝内的声音很多。

        比之前还要多。

        显然,是有人不希望苏文景代替顾锦年前往孔家家宴。

        孔家要的是圣器。

        而不是谁过来。

        苏文景来不来无所谓,但顾锦年必须要来,所以这种声音很强烈,必须要顾锦年亲自出面。

        这种声音很多。

        但苏文景没有给予理会,他知道这帮人暗藏什么坏心,不过苏文景还是去了一趟顾家和皇宫。

        传递出一个信息。

        无论如何,等顾锦年悟道结束后再说,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干扰到顾锦年悟道。

        顾家同意,也没有理会这件事情。

        永盛大帝也同意这个抉择。

        无论如何,现在什么都不做,让他们去说,反正悟道最为重要。

        如此,连续过了五六天,骂声依旧有,可的确比之前要弱了很多,毕竟顾锦年在悟道,从头到尾都没有去回应。

        苏文景回应之后,也没有任何话说,任凭外面人是如何猜测,不回应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可就在这件事情逐渐平息下来之后。

        一则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也将这件事情,彻彻底底引爆。

        “孙正楠先生自尽了。”

        随着消息传播出去。

        整个大夏王朝直接炸锅了。

        尤其是江南书院。

        当江南书院所有读书人知晓此事后,这些读书人彻底坐不住了。

        谁能想到,在这个时候,孙正楠自尽了。

        而且孙正楠死后,留下遗书一封。

        其中内容是对顾锦年的痛斥。

        遗书内容洋洋洒洒三四千字,先是说明自己这一生所作所为,无愧于心,只认为自己过于直来直往,有些得罪人,但这就是自己的品行。

        却没想到晚年之时,因为自己这个品行,惹来天大的耻辱。

        身为大儒,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就因为怒斥了顾锦年几句,从而被削去大儒之位。

        沦为普通人,这让他感到极大的耻辱。

        故而,痛斥顾锦年尽千字,最终也说明自己不愿留在这世上,希望天下读书人能为自己讨要一个公道。

        而后离世自尽。

        孙正楠的死,成为这件事情的引爆点,原本这件事情已经快平息下来,可谁能想到,孙正楠竟然会选择自尽呢?

        但一时之间,有诸多消息传出。

        孙正楠被削去大儒才气,身体衰败不堪,而且因为气火攻心,导致有些中风迹象,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他本就八十多岁,靠着才气滋养肉身,如今才气没了,身体衰败,各种病痛袭来,令他叫苦连天。

        最终一怒之下,无颜于世,上吊自杀。

        随着这些消息传出,骂声如海啸一般袭来。

        “顾锦年,你不得好死啊。”

        “可怜我孙老,一世英名,为国为民,教书育人,却抵不过权贵狠辣,顾锦年,你还是人吗?”

        “一两句言论,便削人才气,这等圣器在你手中,我等读书人寝食难安。”

        “堂堂大儒,晚年不得善终,可悲可叹,可悲可叹啊,顾锦年你身为罪魁祸首,你还不认错?”

        “无论你有怎样的荣耀,逼死大儒,你不为人子。”

        骂声如海啸一般。

        原本平静下来的大夏王朝,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毕竟死了一个人,而且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

        在诸多人眼中看来,这就是被顾锦年逼死的,孙正楠以自己的死,来索要一个公道,讨要一个公道。

        这群读书人如何不响应?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开始疯狂抨击顾锦年。

        而且这一次,比之前要凶猛太多太多了。

        原因无他,之前抨击,终究没有闹出人命,无非就是顾锦年太凶了一点,而且整件事情到底谁对谁错,大家都说不清楚。

        典型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现在不一样了。

        孙正楠死了,人都有同情心,一个老儒,德高望重,前半生兢兢业业,为民为国,晚年就因为争斗一场,就算有错,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

        可最终落了个不得善终,自然会引起人的同情与可怜。

        这回,沉寂了几天的读书人们,是彻底坐不住了。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如若这不闹大点的话,往后就真的闹不起来了。

        骂声如雷。

        映照在大夏书院当中。

        后山上,乌云更加浓厚,甚至已经开始电闪雷鸣了。

        这是圣罚,根据天下读书人的意志,所产生的异象。

        之前都有些消退的感觉。

        可随着孙正楠一死,乌云更加浓厚,雷霆闪烁,而且还传来了一道道声音。

        是天下读书人的咒骂之声。

        这种声音,响彻在大夏书院当中。

        苏文景得知孙正楠自尽,也不由惊讶,他千算万算,没想到孙正楠会自尽。

        以自己的命为由,要让顾锦年遭受如此之罚。

        第一时间,苏文景离开了大夏书院,他要去一趟江南书院,去祭拜孙正楠,同时想要查一查情况。

        只是,当苏文景离开大夏书院后。

        后山当中。

        原本一直在潜心悟道的顾锦年,突然被一道道声音打断了。

        “顾锦年,你不为人子。”

        “可怜我孙儒,竟然死在你这种人手中,他当真是可悲啊,顾锦年,你还是个人吗?”

        “因一念自私,害我孙儒葬身于此,顾锦年,你当真该死啊。”

        咒骂声极其刺耳。

        使得顾锦年从悟道状态之中醒来。

        醒来之后。

        周围一片漆黑。

        抬头看去,乌云遮天,电闪雷鸣,宛若末日降临一般。

        天下读书人的威压,在这一刻形成了恐怖绝伦的圣威,使得顾锦年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听着一道道声音在耳边响起。

        顾锦年大致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

        只是,顾锦年没有理会,而是深吸一口气,继续潜心悟道。

        转眼之间,三天过去。

        孙正楠之事,闹的沸沸扬扬,各地大儒皆然写下讣文,祭奠孙正楠,有些大儒原本是不想参与。

        可故人去世,难免有些难受,故而也痛斥顾锦年一番。

        随着这些原本中立的大儒出面,一时之间,更多的声音响起。

        不少人打着为孙正楠请命的由头,痛骂顾锦年。

        而大夏书院当中。

        顾锦年也的的确确陷入了深层次悟道。

        这圣人之书,他来来回回看了三遍。

        明白圣人之道。

        可还未有想明白。

        很多道理,听起来一下子就明白了,可要真正悟透却极其之难。

        知圣立言。

        何为圣意?

        谁说的才是对的?

        第一代圣人,以人礼为主,那什么叫做礼?倘若见到小人,也要以礼相待吗?

        第二代圣人,以君礼为主,这个君并非是君王,而是君子,君子远小人也,应当如白玉一般,不染一丝污秽,可有些人也有大义,也有君子气节,只是因为身份等等原因,难道这种就不是君子吗?

        第三代圣人,以国礼为主,国家有气节,有君子之礼,有大国气概,才为王朝,但如若一个国家,属于温和而治,能让百姓吃饱喝,这种国家就不算王朝吗?

        第四代圣人,以儒学为主,认为想要造福百姓,就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如此一来的话,自身的言论,才可以被更多人知晓。

        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的读书人,没有一官半职,可却心系苍生,他无法改变什么大局,却能帮助每一个他所能帮助之人,这种算不算儒者?

        圣人的道理,太过于深奥,有多种意思,需要去解释,需要阐述。

        顾锦年现在就处于‘知’阶段,他要给自己一个阐述。

        如若只是简单的明白圣人道理。

        再去立言,这并非是他想要的。

        要彻底明白,方可立言。

        如此,关键时刻,顾锦年再度从悟道当中醒来。

        “坐在这里,始终悟不出任何事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需要感悟,更多的感悟,否则的话,毫无作用。”

        这一刻,顾锦年明白,自己必须要行万里之路,才可以明悟许多道理。

        独坐此地,便会被束缚。

        想到这里。

        顾锦年起身,直接朝着书院走去。

        而天穹上的乌云,却始终跟着他,显得十分可怕。

        “顾兄,你悟道成功了吗?”

        “顾兄,出大事了,孙正楠孙儒自尽了。”

        “顾兄,这段时间你千万不要离开大夏书院,文景先生有所交代,你要是出去了,会惹来麻烦的。”

        随着顾锦年走出后山,一道道熟悉的身影出现,他们围着顾锦年。

        王富贵,江叶舟他们纷纷开口,十分关心顾锦年。

        “还未悟道成功。”

        “我要行万里。”

        “悟圣人真谛。”

        顾锦年给予回答,告知众人自己要做什么,随后继续开口。

        “此事诸位不要管了。”

        “我已经料到这个地步,一切都因圣器惹来。”

        “诸位的帮衬,顾某心怀感恩,但这件事情你们不要在参与了,否则会给你们带来麻烦。”

        顾锦年出声,他虽然没想到孙正楠会自尽,但也料到这件事情会闹到什么程度。

        孔家对自己的圣器势在必得,会想尽一切办法争抢圣器。

        闹到满城风雨不算什么,举国皆知,顾锦年都觉得很正常。

        只是,他心中无愧,莫说孙正楠自尽了,就算是当日所有大儒自尽,他也无惧。

        死了就死了。

        又能如何?

        老而昏聩,这种人死不足惜。

        “顾兄,这........”

        王富贵开口,他想要说什么,却被顾锦年直接打断。

        “不要参与了。”

        “你们参与不了。”

        “而且很难帮到我,很有可能会带来麻烦。”

        顾锦年出声。

        态度很坚定。

        这件事情,闹到这个程度已经差不多了,如果王富贵他们再进来参与的话,指不定孔家会报复他们。

        如若当真如此。

        反而对自己来说是麻烦,还要去帮衬他们。

        倒不是不愿意,而是既然知道对方的意图,何必自找麻烦?

        果然,随着顾锦年这样开口,王富贵与江叶舟也就没有多说什么了。

        只是。

        就在这一刻。

        一道身影快速跑来,显得火急火燎。

        “大事不好了,世子殿下。”

        “京都城门外,聚集数万读书人,从江南郡赶来的,说是要让您以命偿命啊。”

        随着声音响起。

        书院内,众人纷纷睁大了眼睛。

        “聚集数万人?他们怎么敢?”

        “京都之下,他们敢这样?”

        “这背后肯定有人,数万读书人,不可能自发前来。”

        众人皱眉,但也知道,这事情彻底闹大了。

        数万读书人聚集大夏京都。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还要让顾锦年以命偿命,这要是闹起来了,皇帝都不好解决。

        打压这帮读书人?

        那保证大夏王朝要闹出更大的事情,权贵打压,皇权无情?

        不打压这帮读书人。

        任凭他们这样闹,事情只会越来越恶劣。

        这手段当真是一波接着一波啊。

        “世子殿下,你去哪里?”

        也就在众人皱眉时,却发现顾锦年已经朝着书院外走去了。

        “去会一会他们。”

        顾锦年开口。

        面色平静。

        当下,众人不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紧接着有人选择跟了过去,也有人没有跟过去。

        这件事情的确牵扯太大了。

        与此同时。

        大夏京都内,一道道官兵的影子出现,朝着北城门外赶往。

        数万读书人,齐齐穿着丧服,他们立在城门之外,举着横幅,横幅之上更是血书。

        要顾锦年以命偿命。

        如此浩荡的举动,也引来京都百姓纷纷围观。

        “顾锦年,还我先生命来。”

        有人开口,大声吼道。

        刹那间,数万人齐齐跟着怒吼。

        其声音震耳欲聋。

        穿透了整个大夏京都。

        震散天穹之上的白云。

        他们一个个露出愤怒之色,给人一种,顾锦年要是在他们面前,他们就要将顾锦年大卸八块的感觉。

        可就在此时。

        京都上空。

        恐怖的乌云浮现。

        准确点来说,是恐怖的乌云在移动。

        大约半刻钟后。

        一道身影,出现在北城城墙之上。

        是顾锦年的身影。

        ------题外话------

        这章是昨天的。

        今天还会有两更。

        7017k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