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分卷(39)

        李垣旁敲侧击地问了问关于君子之约的事情。

        莫少珩避而不答,反而去海里面打水,说是要用来做饭。

        李垣跟了上去,好歹是北凉的第一才子,难道不知海水是无法食用的?

        其他人也跟上来劝阻。

        或许世子长年在南离生活,不知道海水苦涩也是正常的。

        为何这么一大片海这里却仅有一个小渔村,可不就是因为可以食用的水太少了。

        莫少珩脸上惊讶,反而来了兴趣,我就弄着玩玩,你们别管我便是。

        众人:

        好吧,就算想将海水喝进肚子里面,那也是无法忍受的。

        让人看得直摇头的是,莫少珩还真拿着一个锅在那里煮海水。

        下人自然不好说什么,就当是在游玩,虽然这爱好,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了一些。

        李垣也看了一会,只看到莫少珩将海水煮了好几次,过滤了一遍又一遍的细沙。

        嘴角直抽,心道,就算你再煮多少遍,它也是不能食用的。

        倒是赵棣,从来到这里后,他眼睛就没有离开过莫少珩在做的事情。

        甚至干脆坐到了莫少珩身边。

        莫少珩看了一眼赵棣,两人心照不宣。

        莫少珩煮了很久,将锅里的水都蒸发了一大半才停下来。

        似乎终于觉得无趣了,将锅里的水倒在了一块带了一点凹槽,但又平坦的石头上,这才过来准备吃饭。

        南一:煮水就那么好玩?

        莫少珩:

        以为他想啊。

        李垣看了看烈日:这里也太热了,下午我们去哪?

        莫少珩:

        倒是赵棣突然说了一句,这里不错。

        李垣:

        一群怪人。

        然后又开始给莫少珩打眼色,君子之约的时间到了。

        后面的知北和知南差点看傻眼了,这个东唐皇子在在干什么?

        忒不要脸了,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有婚约的人眉来眼去。

        他们燕王还在这呢,都说东唐是礼仪之邦,他们怎么没觉得礼仪到哪里去。

        赵棣看向莫少珩。

        莫少珩眼观鼻鼻关心,他是个瞎子,他什么都看不见。

        其实海边吹着风还挺舒服的,但莫少珩也知道,大太阳下的海面反光,伤害有多大。

        干脆躲进马车中,将帘布全部掀开,吹着海风,顺便教一教南一最基本的指法。

        这些天,关于基础的东西也给南一讲过了,正好可以开始练习一下指法了。

        南一,少师,我什么时候能够让这些蜜蜂听话?

        莫少珩说道,等你能用琴声表达你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这其实是一个天赋问题,有的人哪怕将琴弹得有模有样,但只剩下技巧,琴声中却没有灵魂。

        有的人琴声看似难听,但却已经能表达弹琴人的情绪了。

        当然,这也是有捷径可以走的,等回去之后,他去借一头牛,让南一天天对着牛弹,进步应该不错。

        李垣看了看莫少珩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南一抚琴,直叹真是一个怪人。

        夏日炎炎,正好入眠,干脆也回马车小憩。

        这一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直到,周围突然传来了一声又一声惊呼的声音。

        李垣有些疑惑地从马车上走了下来,然后向一群围着的人走了过去。

        怎么了?

        莫少珩怎么回事,一脸惊讶的表情?

        只见莫少珩向旁边的石头上一指,盐!

        我竟然用海水煮出了盐!

        其实莫少珩也明白,这么粗暴煮出来的盐根本不能食用,他也仅仅是让人知道这个意外。

        李垣猛地侧目,那石头上已经出现了一层白晶,比最常用的岩盐还要白净一些。

        赶紧上前,用手沾了一点,往嘴里一放。

        整双眼睛都收缩了起来,虽然还有些苦涩的味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盐。

        非常细滑,干净的盐,甚至比一般盐的味道还要浓郁一些。

        怎么会这样?

        然后心头一震,今日是君子之约的最后一天。

        回头看向莫少珩。

        莫少珩还在震惊他煮出了盐,而且出盐量好大。

        周围的士兵看向李垣的眼神已经有些不善了,青莲剑君的手也放在了剑上。

        若是普通小国的皇子,在他国意外见到这样一幕,怕是很难再回国了。

        不过,李垣倒是不怕,他东唐被称为上国,自然是有底气和原因的。

        李垣一会看看莫少珩,一会看看赵棣。

        结合这一路上的赶路,

        莫少珩这是无意间发现了大量出盐的工艺,正好被他瞧见了,北凉又不敢真拿他如何,所以他带着无意间看到的制盐工艺回东唐,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谁敢说莫少珩资敌东唐?明明是朝廷自己要放李垣回东唐。

        甚至莫少珩发现盐的新工艺,还有功于北凉。

        即没有损害北凉的利益,也没有资敌的嫌疑,只是多了一个无意间知道了新的制盐工艺的东唐皇子。

        而赵棣是作为这次事件的足够分量的见证人。

        赵棣已经在安排人封锁现场了。

        这么大的事情自然得先验证清楚了,然后再向上禀报。

        当然,也不能让东唐的人离开。

        李垣:

        按理,他哪怕离开,莫少珩也会将工艺给他。

        但作为一个无意间发现这么大秘密的人,就算赶他走,他也不会走,他得留下来弄清楚情况才是正常的表现。

        莫少珩还在那里提醒,你们别一个劲将盐往嘴里面塞,都没过滤彻底,有毒。

        李垣:

        才发现的制盐工艺,你就知道有毒了?能不能装得像一点。

        赵棣在安排人按照莫少珩一开始煮盐的步骤重复了,莫少珩还在旁边指点,我最开始好像是这样的

        盐,这种东西太重要,莫少珩若是生了什么自己制盐来卖,那估计怕是活腻了,就拿北凉来说,连私卖盐都是重罪,更别说自己大规模制盐。

        他只能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时机拿出来,一是利民,而也顺便给他换点功劳,立足的资本。

        第二日,一匹快马,向凉京飞奔而去。

        快马上的人,手持一血红的鹰旗。

        这是北凉鹰师的八百里加急旗,哪怕是凉京卫都不能拦,拦者必死!

        鹰师看似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消失了,但是并没有,圣人承诺,镇北王府保留着鹰师的番号,自然这血红的鹰旗还是有效的。

        当然,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情况都能用这样的鹰旗。

        官道的驿站,都时刻备着战马,为的就是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好换马。

        北凉,凉京,一如既往的炎热。

        这时,一缕烟尘自远处官道而来。

        守门的将军皱了一下眉头,刚要说话,就听急促之声从那飞奔的马上传来。

        鹰师血旗,速速让行。

        什么?

        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将军已经不可思议地猛地站了起来,太久了,这道声音实在太久没有听到了。

        手都是颤抖的,但为何?鹰师已经不在,但为何鹰师的血旗却再次出现在了城门之前。

        但已经来不得想,大喊道,放行,快放行。

        凉京卫速为血旗开道,拦者杀无赦。

        那匹马如同入无人之境,越过城门,奔向走马大道,向皇宫而去。

        前方已经有实力高深的凉京卫,用足内劲,将走马大道上的百姓呵斥到两边。

        百姓也是惊恐万分,因为上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是洵州六地丢失的时候。

        只是往那急奔的快马上一看,不由得愣住了。

        红色的鹰旗?

        也只有一些稍微有些年龄的人才知道这血旗代表着什么。

        但鹰师不是只剩下一些伤残了吗?鹰师的血旗为何还会出现在凉京?

        急马飞驰,在皇宫前才停了下来。

        那马竟然已经满口都是白沫,艰难地喘着白气。

        守卫皇宫的将军快速的验证了一下身份,亲自带着向金殿而去。心中也是惊惧无比,到底是何事,竟然动用了鹰师血旗。

        今日金殿上,最得意的要数赵岚了。

        修建运河,这等千秋留名之事居然落在了他身上,北凉的子民都会记得他赵岚的名字,原本以为会跟他相争的燕王,连朝都没上,听说去游山玩水去了,刚在朝上,还被人参了一本。

        这时,急促的声音直接从殿外传来,报!

        众人一愣,没有通过通传的宫人就进来了?

        是八百里加急!

        心都不自觉地抖了一下。

        或许凉京百姓是看一个热闹,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山河之动摇。

        报,鹰师血旗,奉世子奉燕王令,呈八百里急报!

        第34章 搞事情

        报,鹰师血旗,奉世子奉燕王令,呈八百里急报!

        声音在金殿上响起。

        原本因为八百里加急而提起了一颗心的百官,不由得一愣。

        鹰师血旗?

        现在的鹰师,也就只剩下镇北王府上的那些老弱病残了,能有什么急报,还用上了血旗?

        再说,莫少珩和燕王不是在游山玩水吗?这几天可没少被参,就等着回来后处罚。

        虽然大家心中疑惑,殿上的老宫人却没有懈怠,赶紧去取了鹰卫手上的急报。

        不免还看了一眼鹰卫,是一个老兵,干练,沉着,的确是久经沙场才会沉淀出来这样的人,一身难以想象的风尘,当是没日没夜的赶回来的。

        赶紧将急报送到了圣人手上。

        众人目光齐刷刷地看向珠帘,实在好奇,游山玩水能有什么八百里加急的消息。

        但马上一愣,因为圣人居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急报上的内容怕是不简单。

        半响,圣人将急报递给旁边的老宫人,念。

        独特的唱声响起,像他们这样的老宫人,这份能清晰的咬文嚼字,又能将声音传递到金殿的每一个角落的本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

        臣莫少珩与燕王,游玩至北海湾岛,于无意间发现煮海为盐的制盐工艺,其出盐率为现有岩盐的十倍有余。

        顺便还提了一句,东唐皇子李垣窥视在侧,见证了整个出盐工艺的过程,臣不敢擅专,还请圣人示下。

        嘶!

        整个金殿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急报的内容并不多,也就两句话,他们能从中获取到最最重要的信息。

        煮海为盐?十倍有余的出盐率?

        反倒是李垣,在这个消息面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煮海为盐,怎么个煮法?

        要知道他们北凉靠海的疆域并不算少,而且,海水,那可是无穷无尽。

        他们北凉缺盐,一是岩盐的出盐率并不高,处理起来也困难,二是岩盐的矿场本就稀少。

        这就造成了百姓吃盐困难,盐价普遍居高的情况,但百姓又不得不吃盐,朝廷为了稳盐价,每年都会花费很大一部分支出去诸国购盐。

        有人出列,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还请立马派人去接世子和燕王回京。

        急报的信息虽然将事情说清楚了,但还有太多细节需要询问清楚。

        若真能解决百姓无盐可食的问题,这可是能撼动民生的大事。

        赵岚:

        这都行?都不在凉京了还能掀起这么大风浪。

        别说等莫少珩和燕王回来的时候处罚他们了,就算他们将整个北凉都浪完,有这功劳在,也没人敢说他们半句不是。

        还好,他还有修运河这件差事,不然还真被人压住了。

        无论凉京有多轰动,莫少珩一行人在小渔村停留了几天,莫少珩得无意间将正确的出盐工艺完善不是。

        海水煮盐有很多讲究的地方,不然里面的矿物质太多,少量食用或许没什么,但吃太多就会出问题。

        他可不想留下这么个隐患。

        等无意间研究出正确的制盐工艺后,一行人这才重新上路准备返回凉京。

        现场倒是不用守着,因为海沿线太长了,再多的人都守不住。

        马车上,南一一路上都在看着莫少珩偷笑。

        莫少珩:

        这少年傻了?

        南一举起双手,一手抓着一只晒干的鱼,这是他们在那小渔村收购的。

        少师,这就是咸鱼啊?

        莫少珩点点头。

        南一笑得更加乐呵了,可是少师以前说,少师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条咸鱼。

        原来咸鱼长这样。

        莫少珩:

        难怪南一拿着两条咸鱼不放手,还乐呵了好几天。

        莫少珩说道,正好,等以后盐便宜了,我们也开一家咸鱼铺子。

        南一:

        他现在脑子里面全是挂了一铺子咸鱼的场景。

        不过这咸鱼还挺好吃,特别是那汤,鲜美得很。

        莫少珩也是彻底松了一口气,解决完和李垣之间的交易,他算是彻底从那两条罪名里面解脱出来了,不用在担心后续牵扯出其他问题。

        等回到凉京,他就只需要安心赚钱就行,毕竟他现在除了镇北王府,又多了一群小货郎要养。

        也不知道那些小货郎过得如何了。

        路上不敢耽搁,朝廷应该都在等着他们回去说明情况。

        才到半路,就遇到了前来接应的凉京卫。

        算是彻底结束了这次游山玩水。

        南一:少师,怎么感觉我们都还没开始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