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出事
书名: 不聊斋 作者: 陈留堂 分类: 修真

        

        (新的一周,新的启航,求收藏票票支持!)

        今天天气不错的样子。

        陈唐一如往常地早早醒来,洗漱完毕,吃过早饭,便开始读书写字。

        举子试的日期一天比一天近,多温习功课,总是好的。

        现在他手头有钱,想着是否去多买些书来读;笔墨那些,也得置办一批。

        以前穷,用不起好笔好墨,如今宽裕了,不能在这方面亏待了自己。

        陈唐想着,用一副好的文房四宝,不知会不会增加笔墨上的文气?

        从书法诗画的角度看,一幅作品的完整性,不仅仅指上面写的内容,应该还要囊括承载内容的载体。比如说纸张用墨,甚至印章装裱这些,可能都会产生增益。

        因为这些因素,的确是配套的。

        大师传世之作,所用笔墨纸张,肯定都是上品。如果用些粗劣材质,稍稍不注意,作品便会毁掉,根本流传不下来。

        文气之说,固然特殊,但笔墨本身,就是滋生文气的土壤。土壤越是好,越是肥沃,那么育养出来的文气就会浓厚些。

        想着,陈唐把手中书本一放,跟苏菱说自己要到翰墨街的书画铺里买文房四宝,就出门而去。

        虽然搬到街上住已有一段日子,但陈唐还真没有好好逛过翰墨街。

        过去开摊的时候,一天到晚,为三餐发愁,囊中羞涩,自不敢进去书画店的门口;后来住到城里了,交了学费,手头依然拮据;再到前一阵子,从阎之海身上得了三千钱,再加上乡里文会的奖赏,总算是钱袋子丰盈了起来,不过为了躲避胡老爷的邀请,换了无忌身份出去,又是一圈忙活……

        时至今日,才终于有了空闲。

        翰墨街直来直往,两边店铺房屋,大概有数十间,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间店铺,唤作“四宝斋”;但最出名的一间,叫做“文房记”,乃是百年老字号。

        要买文房四宝,只要逛这两间店铺即可。

        陈唐先去四宝斋,进入店内,见里面三三两两,有些顾客在挑选东西。

        四宝斋有三层,第一层卖笔墨材料;第二层卖书法成品;第三层出售画作古玩等物。

        “这一卷宣明纸,就要一百钱!”

        看着上面的价码,陈唐不禁啧然有声。

        “一支兔毛金丝毫,一百八十钱……”

        谁说穷文富武来着,没钱还想搞文化?

        陈唐心中一声喟叹。

        不过他早有了心理准备,带够了钱,当即逛起来,一共选购了八九样东西,最后花去五百多钱。

        相比两千多的房价,简直有点难以接受的落差。

        也许,记忆里还留存着在另一时空那恐怖的房地产行情吧,没法比。

        但不同世界,总有很多事物迥异。市场取决于环境,在殷国,消耗品,包括食品在内,它们的价格要比不动产走俏得多。

        至于具体原因,除了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物质文明不够发达之外,还有……

        陈唐才懒得去研究异世界的经济学问题,千言万语,不抵来一句:

        “吃了没?”

        拎着一大包东西,先回家去放好,再出门去那文房记。

        文房记是百年老字号,位置稍稍偏了些,地方也不大,但里面的客人,每天都是最多的。

        圈子有句话流传:文房出品,必属精品。

        至于价格,那也是相当的“精”。

        陈唐到此,主要是为了订造一枚印章。

        文房记内,有一位老师傅,乃是雕刻印章的好手,名气很大。不仅潘州本地文坛,就连长州、云州那边,都有文人雅士慕名而来,请这老师傅动刀。

        雕刻印章,首先得选择规格大小,以及材质种类,主要以石头为主。

        当然不会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奇石、名石。

        一块大拇指般的标准寿玉石,就得近百钱,而雕工费用,往往比石头还要贵两倍左右——让店铺的学徒做,工钱可以少一半。

        对于这几百钱,陈唐还是拿得出来的,不过一问之下,老师傅的排期已经排到明年中下旬了……

        陈唐闻言,有些无语。

        “陈老弟,你果然在这里。”

        说话声中,赵三爷走了进来。

        陈唐一怔,问道:“三爷有事找我?”

        赵三爷点点头,示意此地非说话之处。

        两人便离开文房记,回到陈唐家中。

        “胡家庄出事了!”

        坐下来后,赵三爷直接说道,语气颇为沉重。

        陈唐问:“出了什么事?”

        “胡老爷死了,胡家庄上下,死了三十多口人……”

        听到这话,陈唐不禁倒吸口冷气:这可是大血案呀!

        赵三爷脸沉如水,显然也被此事震惊到:“胡老爷乃内家高手,却也不幸遇难。现在消息传扬开来,满城震动,人心惶惶,衙门捂不住了。”

        陈唐一时间有些心乱,问:“是仇家所为?”

        赵三爷回答:“暂时不知,但根据现场尸身的死状,大都被开肠破肚,死得凄惨,我估计,应该是邪祟行径。”

        说到这,顿一顿:“陈老弟,上次胡老爷邀请你去当塾师,幸亏你没答应,否则的话,便遭受这无妄之祸了。”

        如果陈唐到胡家庄当塾师,又住在庄上,真有可能会祸及池鱼,死于非命。

        陈唐叹道:“我当其时就想着要一心备考举子试,无意去做其他事……对了,胡家小姐怎么样了?”

        赵三爷摇摇头:“不知去向,下落不明。”

        陈唐心中有疑窦,一时间想不明白。

        他那时拒绝胡老爷邀请,甚至来了个釜底抽薪,出门躲了去。主要原因是起了疑心,不过那疑心是对胡家上下的,不曾想昨晚出事,却是胡老爷等人遇害。

        其中关窍,难以明了。

        赵三爷脸有忧色:“时局动荡,多有祸事,我现在镖局的生意都不敢接了,惨淡得很。”

        陈唐问:“詹道长呢?”

        “哎,他跑回浮山观了,说有什么大事发生,总之,不会是好事。”

        陈唐心有戚戚然,又问:“出了此等大事,九扇门应该会来人了吧。”

        赵三爷道:“希望快来,早些解决那邪祟……哎,不说了,我先回镖局,一大堆事,实在心烦。”

        送走赵三爷,陈唐坐回房中,心绪起伏,难以平定,连午饭都吃得没了滋味。

        恍惚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有人登门,是个老道士,穿着邋遢,一身道袍,显脏,似乎有些日子没换洗过了。

        他冲着陈唐一笑:“贫道‘浮生’,本名‘老九’,你可以叫我‘老九’,而或‘九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