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石凤学校(中)
书名: 回到清朝建后宫 作者: 蜀龙 分类: 耽美

        张吾兴看了看陈易天的表情,无奈道:“正是,大部分人都到各个作坊工作,我只能在剩下的人当中选择了,不过,你别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但以前都参加过战斗,对打斗有一定的经验。”

        陈易天也知道张吾兴已经尽了力,毕竟,整个石凤基地的青壮年只有几人,而他们还在矿上,所以,只能暂时用上他们了。

        打量众人一眼,陈易天道:“张吾兴,现在暂时成立石凤基地护卫队,你暂任队长,负责石凤基地的安全。下去后,你把武器集中起来发给他们,当然,我不是就靠护卫队就保证安全,而是暂时作为守卫用,以后,等有了人,我会重新安排人手。”

        张吾兴点头道:“是。”

        看着张吾兴带着十多人离去,陈易天无奈的摇摇头,现在,他有了石凤基地,又与陶家合作,有了少量的资金来源,但却远远不够,地盘暂且不说,资金太少,而人员就更成问题。

        “看样子要去招收一些难民了。”陈易天想道。

        不过,想要去招收难民不是说成就成的,这里面的问题很多,一是石凤基地只是刚刚解决食物的问题,但剩余却不多,招收的人多了,暂时还不够,但招收少了,或只招收小孩,却用处不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石凤基地的防卫不足,如果招收了青壮年,他们有异心,说不定会喧宾夺主,就算不喧宾夺主,忠诚度也成问题,管理起来也不方便。

        思前想后,陈易天也左右为难,最后还是想了一个比较妥善的办法,那就是暂时招收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会识字的、木匠、铁匠、泥匠、会织布等人员,那些难民队里一定有这样的人才,为了生活,他们必定愿意加入石凤基地。

        想到就做,陈易天毫不迟疑,立即找到谢栋。

        谢栋与陈易天跑过几次綦南镇,陈易天对他的办事能力还是比较信任,他这段时间正带着人在修水泥窑,刚回到石凤山,就看见陈易天过来,他连忙迎上来,道:“陈会长,你找我有事?”

        陈易天道:“谢栋,明天你去綦南镇上招人,现在,我们石凤基地的食物勉强够吃,所以招收的人不能过多,我现在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你在招人时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让无一技之长的人混进来了。”

        谢栋想了想,道:“陈会长,他们有家属怎么办?”

        陈易天道:“他们的家属也同时加入石凤基地。”

        谢栋点头道:“我明白了,明天一早,我就到綦南镇去招人。”

        陈易天道:“好,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谢栋道:“陈会长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陈易天等谢栋走后,看看天色,已经暗下来了,他又想到了照明,这个时代太落后了,一到晚上,到处漆黑一团,有钱人家好一些,可以点蜡烛、煤油灯,而穷人家,就只能摸黑,可惜啊,煤虽然能提炼的焦油、低温焦油等不少东西,但却不能作为照亮用,而其他产品,以现在的技术,就是提炼出来,用处也不大。可惜啊,这附近好像没有石油,不然,弄一些石油加以提炼,可以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这样就能解决照明的问题,而且以后也能制着燃烧弹之类的武器,端是一举数得。

        想到这里,陈易天自嘲一笑,自己附身到这里时代,好像成了科学家,脑袋里整天想的就是发明创造,想一想,他也是无奈,不发明创造,他什么也做不了,他可没有王霸之气,虎躯一振,王气一发,手下效死、天下归心,他没有钱,没有手下,没有后台,没有地位,要想改善生活,甚至要想推翻满清统治,就只有靠自己超前的学识了。

        第二天,陈易天到何云为那里去了一趟,为了解释了一番小本子上的内容,想了想,干脆又给他介绍了阿拉伯数字、鹅毛笔、钢等、铅笔,这些东西,何云为一听就懂,陈易天把一些知识传授给何云为后,就由他发挥,不再打扰他。

        谢栋那一边也没有让陈易天失望,他到綦南镇去招收有技术的人员,不得不说,由于战争才结束不久,逃到四川的人很多,这中间,有各项技术的也不少,谢栋并不懂技术,但通过陈易天教给他的一些方法,也能简单的识别那些人是否有技能,当然,陈易天的要求也很简单,先是让那些难民自有推荐,然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只要稍微懂一点技术,就吸收,几天下,竟给石凤基地招收了一百多名拥有各项技能的人,加上他们的家属,石凤基地的人数立即增加了三百多人,这一下,石凤基地已经拥有七百多人,石凤基地的实力大增,犹其是技术人员上,吸收来的人才暂时缓解了石凤基地的需要。

        只是陈易天还是有点不满意,只因为这一批人的体质太差,由于青壮年都去矿场挖矿去了,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所以,那些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而带来的家属不是妇女就是小孩,虽然多了一些有技术的人,却带来更多的无劳动力的人,让石凤基地的食物压力大增。

        不过,现在石凤基地已经有了一定的收入,除了红苕外,肥皂、味精的收入也不错,抵消各项生产、发明需要的资金外,总算是收支勉强平衡,但陈易天计划中的大量吸收人员在短时间内却无法实现。

        一个月后,陈易天与陶家同共组建的昌石玻璃终于开始投产,玻璃生产并不复杂,经过一番试验,只用几天时间,就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透明琉璃,在陶家刻意为之下,并没有把透明玻璃当成普通产品来卖,而是走高端路线,把它塑成各种形状的璃璃瓶,当成高档奢侈品来卖。

        玻璃的成本虽然比琉璃低,但谁也不知道它与琉璃有很大的区别,造价低了近十倍,人们还是把它当成琉璃的一种,但因为玻璃瓶的卖价比起琉璃瓶来低了一半,一时间成为抢手货,每天要求订货的人在昌石玻璃排成长队。

        陈易天并没有直接去过问玻琉厂的经济情况,只派了一名账房过去,这名账房叫曹林山,是谢栋在这段时间召收来的,今年五十二岁,以前是一个商行的账房,通过陈易天的考核,觉得他为人比较老实,正好派到昌石玻璃厂当账房。

        昌石玻璃厂的投产销售,立即让陈易天得到大量的资金,到这时候,他终于可以成立学堂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