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思索
书名: 给你的暗恋 作者: 顾砚曦 分类: 言情

        更新时间2013-1-31 23:34:15 字数:3168

        “引力塌缩”是偶然看到的一个词。顾思年看书,说的好听叫集采众家之长博览群书,说的不好听就是没品,不挑。萝卜青菜可以,猪肉牛肉可以,水里游的海里奔的天上飞的地上跳的地底下埋着的都可以……额,只是打个比方。所以最终拿管理学士学位的她看到了一个跟她完全不搭概的词也要弄找两本相关的书瞅瞅。也不全看,她没那能力,全看脑筋得打结死当。

        于是从“引力”两个字两个字她想到了牛顿,然后去找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来看,无果。因为牛顿只能看到掉在他脑袋上的苹果,而让这个苹果掉下来的力是怎么产生的,他没法儿解释,并且为自己辩解:“没有生命、没有智慧的物质在没有任何非物质媒介参与、没有相互接触的情况下就作用和影响了其他物质,这是难以置信的……”

        ……

        好吧,是挺难以置信的……

        ……

        然后她想到了高中的地理课上的春秋分、冬夏至的那幅图,再推溯,想到了不让人待见的物理,然后想到了某物理老师口音独特的卡文·“T恤”,然后想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于是在图书馆搜“约翰尼斯·开普勒”七个大字,很好,这孩子也是个喜欢著书立说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就是这个了!

        地球和太阳谁是老大已经不用纠结了,但是书本告诉我们,地球和太阳谁是老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浩瀚宇宙谁是老大。于是她找了本书,《宇宙学入门》。然后看到了重点,量子力学!然后又有了连个名词,“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然后看到了爱因斯坦。这个她倒是记得,《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说》。然后看到了空间维度,然后她想到了一个词“穿越”。然后很快找到了基本相关主题的小说,又逮到一个感兴趣的词,“重生”。然后便是没头没脑乱想。

        譬如现在,在没有成长到足够需要后悔的年纪,已经开始幻想关于灵魂的重生。重回过去,或者换副躯壳,怎样都是可以的。偏就是不想呆在现实的这具物理容器内。或许是因为活得并不如意。事实上如意这个词有很多解释,光看解释的主题的欲念如何,他的现实状况如何。如果恰好匹配了,那便是如意的。如若不是,欲念高于现实,那便是不满不如意;如若是现实高于欲念,又得回头看这主体的了。如果他是个欲念逐渐膨胀的个体,有实力,那么他的现实与欲念必定是能够达到如意的状态的,倘若这个人没有实力,只有无尽的欲念,那么,实在抱歉,他是个潜在的不如意者。如果他是个欲念趋停甚至降低的个体,他的现实境况远远优于他的欲望所求,那么也便没有什么如意不如意的了,一个能够控制天性伴存欲念的人的自持能力能够使他安于当下。当然不得不说,这种人是不多的。

        非己身所能掌控的对于当下的不满所引致的幻想加剧了生活的悲剧。目前生存着的进化不完全的人类事实上只有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破解围绕周身的永生不散的那些关于生活的谜团。这并非他们所愿,事实上他们也希望成为一个超现实的存在,扭曲空间甚至时间掌控一切。然而即使相对论出现了半个世纪也是不可能的。你可以用假设推出各种原理,然而这些原理是不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一个谎言我们无从得知。当你想要证明宇宙膨胀他便给你看遥远天体的相对位置随时间推移变化,你要什么样的现象它便给你什么样的现象。这就跟哄孩子一样,你要什么便给你什么,你高兴了,我开心了,皆大欢喜了。然而因为这样我们活在一个绵长的谎言中,这个谎言有理为凭,有史为据,永远没有尽头。甚至你会开始怀疑这个谎言本身的真实性。它到底是一个真实的谎言还是一个虚假的?如果它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便是虚假的;如果它是虚假的,那么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便是真实的。问题在于,你想要一个真实的谎言还是一个虚假的谎言?如果你要真实的,那么好继续过日子吧,不管你满不满足自身此时的状况,这日子你必定是要硬着头皮过下去的。如果你想要一个虚假的谎言,也就是你想要真实的世界,那么就得承担一切后果了。因为没有人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还有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如果有,人是顺序成长还是逆序倒退?是在同一个空间中,还是在很多的平行空间里?这空间的维度如何,是同一的还是非同一的?时间和空间又是否具有线性关系或其他任何关系……我哦们根本无法获知。那么,是够接受当下的这个谎言便是好的呢?大抵各人不同吧。这世界最最优秀的东西大概便是人类的思想了。这是种永恒的不可磨灭的生生不息的东西,只要有宿主存在,他们便是无限繁衍的。你怎么想,世界便就怎么样。这边就是它的强大所在。

        ……

        韩思绪到图书馆的老地方的时候看到的便是某个人托着腮帮子皱着眉。他知道这人又在天马行空了,并且还老不忘好的地方想,什么让人不痛快她就爱想什么。真不知道脑袋瓜子怎么长的。

        只是他怎么会知道她在想什么,很简单的。母亲的日记便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类型的女子,善于思考,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脱离一般人的范畴。在她们眼里,世界再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而是更多可能性的排列组合。只是偶尔会想岔了想多了杞人忧天了。不是什么坏习惯。若是有人护着,也未尝不是个可爱的动作。母亲曾经是有父亲护着的,只是种种因素,终是失了方寸没能将母亲保护好。他并不怨父亲,他想母亲也是不怨的。护的那人已经尽了最大的气力。

        眼前这人,跟母亲何其相似。虽然记忆里关于母亲的片段少得可怜,然而,父亲死死抢来的遗物弥补了这些缺失。所以这个人,他想要拿来好好藏着。他说不明白原因,说不明白为什么见着她一面,呆在这个让他想到名字便压抑的城市的阴霾气息就能消却。但觉得这样很好。有着么个可以让他牵挂的人在这世界上。

        这样……很好……

        他会变得足够强大让这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伤她不得。

        ……

        只是,突然想到,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他一厢情愿,心里头突然有些委屈。凭什么那个人什么都没做眼前这人就把所有心思丢在那里了。

        明明是他一直跟在她身后。

        明明是他一直等在每一个她经过的角落跟她说“你-好”两个字的。

        明明是他不顾旁人跑到她跟前。

        明明是……

        微微一哂,怎的自己这般幼稚起来了,一大男人,起什么别扭劲儿了。

        她现下心里有人又不是身边有主,他才不管那人耍的什么心机玩儿的什么游戏,反正只要是没人敞开来说,便是有机会的,便是可以一点一点挤开占据她思绪的影子的。

        嗯。就是这个样子!

        微微有些得意。

        ……

        顾思年回过神来的时候看到面前一张笑得灿烂的得意面孔不禁有些惊悚。这只孔雀,怎么了?!

        换了从前,一早在她转过头来的时候说“你好啊!”“好啊!”“下午好啊!”之类的了,现在却是什么状况?!

        罢,与她没有关系。

        随手翻开1999年得了诺贝尔奖的《铁皮鼓》。君特·格拉斯在《回首<铁皮鼓>》副题写道“小说的作者是可疑的见证人”。因着句话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来。有人说格拉斯的时事讽刺辛辣刁钻,然而据格拉斯本人说,写这本小说,并非因为创作欲,也不是蓄谋已久,更不是因为什么高尚的使命感比如“澄清德国历史”之类,不过是,因着一个小市民想缩小与上流社会的差距而立志干下一番大事业这样的动力孵出的作品。听来实在不可思议。不过也许这里头有格拉斯的自谦成分在里头,或许有些德国人的严谨自持。不管是怎样的由头,鲜明的对比倒是让作品更吸引人去读一读。

        母亲爬墙、侏儒、奇异的破坏力、纳粹的冷酷、相好归了父亲怀抱、儿子成了弟弟……美国大片的想象虚构加上炎黄大地某些小说的狗血情节,装饰些战争阴影。

        作者要表达什么是作者的事,她这个几十年之后的旁人不想多加臆测,也不想去搜罗别的人的评论或者成见。读书图的就是个时光消磨心境愉悦,能悟出个一二三四是为幸事,不能,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领略些不同时代的人文风情,不同时间不同人的思维心性,如此也算是占了个大便宜了。

        当思考成了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生的越早的其实越聪明。譬如柏拉图,譬如孔老夫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