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帝二代狂飙日常(基建) 第127节

        “长公主。”恭王妃握紧她的手,紧张地看着她。

        长公主擦了擦湿润的眼眶,“我这是高兴,高兴,真的高兴!”

        百姓能吃饱饭,就不会生事,天下也会稳定。

        虢国公、曾太傅他们也是高兴的手舞足蹈,若不是场合有些严肃,霍瑾瑜怀疑那几个老人家打算绕场跑两圈。

        霍瑾瑜面上带笑,看似也满意,心中却有些遗憾,十二石若是按照现代的计算,亩产才到一千五百斤,若是推广开来,百姓照顾的估计没有试验场这般精细,地力没这么肥厚,就算再打折扣,亩产千斤应该也能做到,可是后世的红薯,据说亩产最高能达到六千多斤,撇除化肥、农药的影响,打个折扣,农事试验场应该能培育出亩产两千斤的红薯品种,不过这期间估计要需要许多时间。

        十二石产量带给众人的震撼久久无法平息,不止参与活动的官员、勋贵们激动,就是维持秩序的侍卫和士兵也高兴不已。

        上层的达官显贵只要不是到了亡国时候,压根饿不到肚子,但是大多底层的侍卫、士兵他们在乎啊!他们还有一家老乡要照顾。

        霍瑾瑜等大家乐够了,吩咐人现场将红薯制作一些,让大家品尝,或蒸或煮或烤……

        霍瑾瑜知晓外面还有许多百姓在看热闹,就让人准备了不少蒸红薯分切好,送与外面的百姓,让他们也尝尝。

        红薯烹调好后,香甜的味道勾的众人心馋不已,加上今日那么多活动,大家基本上都没有吃午膳,此时香甜软糯的红薯一入口,感觉比吃了蜜还甜。

        尤其曾太傅、虢国公、谢公这样牙口不好的老人,对于红薯那是赞不绝口,最后尤其吃到烤的红薯后,大家就更惊为天人了。

        霍瑾瑜尝了一点,就没再吃了,这批红薯九成都要留种,她打算现在京城周围推广开,派户部的人去两广地区种植,主要是南方天气热,能缩短红薯的生长时间,能一年两季,而北方红薯只能一年一熟,时间有些慢。

        ……

        此时农事试验场外面的百姓比先前并没有少多少,尤其之前霍瑾瑜与幼童互动的事情传出去后,许多百姓也抱着自己的娃娃挤了过来,也想凑一下热闹。

        户部员外郎靳康顺带着蒸好的红薯出来时,就看到百姓将农事试验场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看到他出来后,百姓连忙打招呼,还有不少小娃娃稚嫩的嘤嘤声,奶声奶气地叫嚷。

        靳康顺:……

        人太多了,他们就蒸了两筐红薯,压根不够分啊!

        旁边的小吏为难地看着他,“大人,这人也太多了,要不要再弄一些。”

        “你让人再蒸两筐,再多就不需要。”靳康顺低声吩咐道。

        百姓的肚皮是无底洞,若是紧着他们吃,他们今日挖到的红薯都填不满。

        靳康顺拱着手,一脸正色道:“各位乡亲,陛下听闻诸位还在外面守着,特意让下官带着农事试验场今日收获的新式作物送与大家品尝。”

        百姓们恍然大悟,原来是给他们送吃的。

        许多人点完头,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不对劲。

        刚才这当官的在说什么?

        新式作物?

        试验场里种的不是祥瑞?是新式作物?

        百姓们瞬间急了,如同在沙漠中行走多日不曾饮水的旅人骤然看到一汪清泉,不管是否是海市蜃楼,先冲过喝一口再说。

        见百姓们冲向他,靳康顺神色骤变,连忙后退,最终在侍卫的阻拦下,百姓们才克制住。

        “什么样的新式作物?”

        “一亩地能产多少?”

        “怎么吃的?”

        “好吃吗?就是大人身后那东西吗?看着扁扁的,闻着甜甜的,你们放了糖吗?”

        “怎么种的?哪里都可以种吗?”

        ……

        靳康顺大声道:“诸位乡亲别急,此作物叫红薯,朝廷之后就会公布,它产量很高,而且耐旱,果实长在土里,它的叶子也能吃。”

        众人听完静了一瞬,然后又低声开始议论起来。

        官员们见百姓安静下来,开始给大家分红薯,每人得到的红薯不多,就巴掌大的圆片。

        第一个拿到手的老妇人在众人的注视下,颤颤巍巍地将蒸熟的红薯往没牙的嘴里送。

        众人就见她轻轻一咬,红薯片缺了一个口子,老妇人满足地咀嚼道:“甜,软。”

        其他拿到红薯片的人也咬了一口,亦是眼睛放光。

        两篓红薯发完后,后面又送来两篓还在冒着热气的红薯,同样也迅速分完了。

        众人吃完后,意犹未尽,甚至连指间也吮吸干净了。

        靳康顺等人分完后,就转身离开,给曹尚书复命了。

        百姓们等人走远后,开始放开声音议论了。

        怪不得今日这样大张旗鼓,原来找到了新式作物,确实是天大的事情。

        ……

        “大家觉得刚才那红薯怎么样?我觉得好吃极了。”

        “这么好吃的东西,产量应该不高吧。”

        “呸呸……什么乌鸦嘴,产量肯定高,要不然陛下也不会这么大张旗鼓。”

        “产量能高到哪里去,我的想法也不过分,一亩地总得有个两三石吧。”

        “两三石一亩地,怎么可能?平时的收成有个一石就要谢天谢地了,真有两三石,那就能活下去了。”

        “我觉得不对,红薯虽然口感好,但是水分大,不饱肚子。”

        “糊涂鬼,你以为吃的是仙丹啊,就一块东西能填饱肚子才怪。”

        “哎呀,老天爷保佑,保佑。”

        ……

        比起百官的欣喜,霍瑾瑜很淡定,推广红薯,也是无奈之举,虽然许多人觉得红薯美味,但是这东西吃多了,对身体负担也大,可是吃好的前提是要吃饱饭。

        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其他东西也就没法计较了。

        红薯适合在温暖的地方种植,南方那边条件更好,至于北方,四季分明的地区还能争取一年一熟,再偏的地方就不适合,比如西北部海拔较高、温度低的地区,更好的选择是土豆,学名马铃薯。

        奈何她现在找不到。

        只求那群出海的的人能再次撞大运,早日找到土豆、玉米这些作物。

        三日后,农事试验场的所有红薯全部挖了出来,不止试验田的,其他荒地、散地的红薯也都收获,红薯挖完以后,还被他们细细地筛了一遍,争取不落一个。

        经过统计,此次农事试验场的红薯产量达到七百多石,为了预防这批留作薯种的红薯被冻到,户部花了大价钱建了好几个地窖,让它们能平安渡过冬日。

        虽然现在北方不能种了,但是南方正好是时候,所以霍瑾瑜就让人运了两百石薯种南下,农事试验场的官吏也一同南下,指导当地种植。

        预计明年燕京这边开始培育薯苗的时候,广东那边的红薯应该就能收获了。

        霍瑾瑜让人给冀州的毅王送了两篓红薯让他品尝一下,顺便还告知了毅王红薯的相关产量,相信毅王应该喜欢。

        东西送到毅王那里后,毅王很快就派人送了谢恩的折子,表示自己很喜欢,顺便给霍瑾瑜送了一箱子他打的兽皮。

        ……

        十月初,乾清宫殿前大缸种植的红薯也收获了,成果可以说是丰收,其中最大的红薯个头达到六斤重,而且结果多,所以霍瑾瑜不打算吃,让户部留种,尽快培育出更高产品种。

        十月初八,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若是有什么不普通的事情,就是当天下雪了。

        此乃昌宁四年冬日的第一场雪!

        除了这,霍瑾瑜觉得日子过得平平淡淡的。

        不过这是在收到宋致的折子之前。

        宋致在折子说,宣王与他剿灭了一伙前朝余孽,所有余孽都被清理,巢穴也被找到,发现了一处前朝宝库,可谓是收获满满,不过宣王的养女桃夭被害。

        前朝余孽掳劫了宣王的养女桃夭意图威胁宣王,桃夭宁死不屈,坠落悬崖而亡,宣王现在正在经历丧女之痛,目前在发疯中,正在折腾柳州的士绅官吏……

        霍瑾瑜:……

        宋致和宣王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她是让他们去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他们是去唱大戏吗?这时不时给她来个刺激。

        前段时间,宣王才弄出个安王造反,得了一个养女,这事在百姓中传的可热闹了,毕竟百姓只在戏文、话本中听到这种事情,现在戏文照进现实了。

        她期待着等宣王进京,看看宣王的白月光到底长什么样,现在告诉她,养女死了。

        霍瑾瑜简直无言以对了。

        还有……

        宋致给她上这折子有什么用,难道期待她派人过去能压制宣王。

        她将长公主派过去,他愿意吗?

        霍瑾瑜默默磨了磨牙,眸光转了转,唇角扬起一抹坏笑,拿出信笺,给宋致写了信。

        ……

        五日后,宋致接到了霍瑾瑜的回信。

        宋致看完后,心情更加不好了。

        信的第一句,陛下就说长公主还没走,在京城有些无聊,问他有没有好玩的点子。

        这话分明威胁他,不好好看着宣王,那就只能“长公主驾到”。

        宋致:……

        霍瑾瑜在信的末尾安慰了宋致几句,表示等到他回京,一定给他厚赏,并且给他做主。

        宋致只看到满篇的敷衍。

        看完信后,宋致将信收好,走出了屋子,此时已经是傍晚,西垂的落日好似涂了血一般,残破的晚霞静静地躺在天际,颜色无论是暗红、深紫、暗蓝……都是半死不活的。

        寒风冷峭,宋致拢了拢领口,询问身边的护卫,“姚姑娘现在醒了吗?”

        护卫道:“今日早上醒了,大夫说她这次伤了根本,怕是对寿数有碍。”

        宋致叹了一口气。

        桃夭她也是个可怜人啊!

        可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可怜人。

        他知道,宣王知道,桃夭也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