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赵煦盯上了太皇太后的私房钱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赵卨看着眼前的汴京城,百感交集。

        在他身旁,骑在马上的向宗回,微微抬头,问道:“相公,怎么了?”

        赵卨笑了笑,道:“也没什么……就是想起了,当年老夫初到汴京的时候……”

        “那时的汴京城,也如现在一般……”

        “巍峨、庄严、壮丽……”

        “一晃,吾已白发苍苍!”

        向宗回听着,大概知道了赵卨的心思。

        此番回京,这位在熙河手握大权,号令内外的经略使,大概率再也不会出知地方,拥有实权了。

        他剩下来的时光,或是在西府,或是在三衙。

        他的角色,将类似于当年的黑脸相公王德用,一个纯粹的吉祥物似的人物。

        这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即使是他这个太后的亲弟弟,也要受这个规则的掣肘。

        甚至,正因为他是太后的弟弟。

        因此,对他的限制还要更大!

        当然了,作为交换,荣华富贵,是一定的。

        此乃——杯酒释兵权!

        向宗回也是唏嘘一声,然后道:“相公为国操劳数十年,也该是享福的时候了!”

        “且相公,为国立功,可谓是功勋昭著,相公子孙当可与国同休!”

        赵卨露出笑容来,连连道:“为人臣者,忠君效命,乃是本分!老夫从未有过,借此谋求子孙私利的念头!”

        但心中,却已是忍不住的畅想起来。

        给赵官家卖命,就是这一点好。

        忠诚必有回报!

        赵官家们不会忘记那些给他们鞍前马后,辛苦效忠的大臣。

        恩荫子孙,只是寻常。

        富贵三四代的,比比皆是。

        历朝历代,没有比给赵官家卖命,得到的回报更多更大的。

        向宗回只是笑了笑,没有继续说什么。

        一边的高公纪,却在此时插话,道:“往后熙河诸事,怕还是要赖相公在朝中多多美言!尤其是乌台的乌鸦们,须相公多看顾些!”

        赵卨颔首,抚摸着胡须:“老夫自是省得!”

        “但熙河黎庶福祉,却得仰赖两位国亲关照!”

        “相公但请放心,只要我兄弟在熙河一日,熙河大局便不会动摇!”

        过去两年,赵卨、向宗回、高公纪三人,在熙河可谓是精诚合作。

        在他们三人的共同努力下,熙河的棉田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每个人,都在熙河各州,有着棉庄。

        每个棉庄的雇工,多则数百,少则数十人。

        仅仅是去年,这些棉庄就给他们带来了十几万贯的收入。

        今年,随着棉田的增加和种植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增加。

        收入少说要要翻一倍!

        如此恐怖的利益,不止让熙河上下,无论汉蕃、文武,都变得亲如一家。

        更让向、高、赵三家,变得无比亲密。

        彼此之间,都已经有了姻亲关系。

        当然,他们也不敢直接联姻。

        只能打擦边球,安排近支族人联姻。

        这样也算是亲戚,但也不会碰到朝廷的禁忌。

        不止如此,他们三家,还和其他熙河路的地头蛇之间,形成了姻亲。

        比如说向宗回有个侄女,便和秦州的赵醇忠家的小儿子定了婚约。

        也比方说,在高公纪安排下,高遵裕之子高士充会在明年续弦种古之女。

        一个强大的,有战斗力的利益集团,已在熙河路形成。

        这个集团,不分汉蕃,也没有文武之别。

        集团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这个目标就是种棉花!

        谁要拦着他们种棉花,他们就会弄死谁!

        三人说话间,庞大的队伍,就已经抵达了,位于新郑门外的禁军军营。

        在军营前,朝廷派来迎接他们的使者,已经在等待了。

        远远的,三人都看到了,持着诏书,穿着紫色公服的内臣身影。

        而在那内臣身后,是一辆又一辆,满载着财帛的太平车。

        自晚唐以来的传统就是——无论大军开拔,还是凯旋/回朝,都是要发赏的。

        不发赏,士气就会直接崩掉!

        甚至可能闹出兵变来——朝廷不给大军发赏,大军就会用刀子自己去取赏!

        这一点,哪怕到了今天也是一样。

        譬如元丰八年,新君登基的时候,大赏天下诸军,结果德州的地方官,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居然克扣了朝廷给大头兵们的赏赐。

        然后……

        然后就兵变了!

        几百名闹饷的大头兵,直接打进了州衙。

        你不给是吧?

        爷爷我自来取!

        德州州衙上下,看到大头兵们来势汹汹,一个个吓得两股瑟瑟,知州直接跑路,也是亏得德州通判是个能任事的,在听说了兵变后,临危不乱,坐在大堂,直面闹饷的士卒,直接震慑住了他们。

        然后命人打开府库,发下了被克扣的赏赐,大头兵们这才满意而去。

        世风如此,自然的,这次熙河诸将回朝述职/觐见。

        朝廷也是下了血本!

        户部直接拿出了压箱底的财帛,两宫也都下诏,从封桩库内取出了大批财帛,用作赏赐。

        在这一点上,大宋朝的统治阶级,心里面是很有逼数的。

        再穷不能穷军队!

        再省不能省赏赐!

        因为,历史上大宋在赏赐方面是吃过大亏的——雍熙北伐。

        果然,回京的熙河军士们,无论汉蕃,在看到了那一辆一辆装满了财帛的太平车后,顿时集体高呼万岁,原本长途跋涉带来的身心疲惫,在赏赐面前,消失的干干净净。

        赵卨看着这个情况,也是苦笑着摇摇头。

        但,这就是宋军!

        准确的说,是中唐以后的中原军人。

        赏赐丰厚,士气爆棚,赏赐及时,三军振奋,赏赐不足,士气低落,不给赏赐,刀口向内……甚至直接将节帅/皇帝拉下马!

        数百年来,军队的这个风气,从未变过。

        ……

        “敕赵卨:卿翰屏西服,威怀种羌,严兵盛秋,获彼匪丑,特遣劳问,以示宠颁!”

        “敕高公纪:卿御侮边庭,驰神魏阙,会嘉辰之献寿,纳贡篚以效珍,载省忠勤,良声嘉勉!”

        “敕向宗回……”

        宣读敕书的内臣,逐一的念诵着一位位文武大臣的名讳,并向他们宣读着,天子颁下的慰勉敕书。

        一时间,整个军营内外,都是敕书之声。

        人人有份!

        哪怕是阿里骨之子,邦彪篯也有一份慰勉敕书。

        被叫到名讳之人,自是诚惶诚恐上前跪听慰勉敕书。

        听完了,还能领到一份宫中赐下的慰勉礼。

        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一饼茶叶,一件银器。

        赐物虽少,但意义重大。

        特别是熙河的蕃官、蕃将们,他们听完敕书,都是流泪不止,不停的向着皇城方向扣头。

        无他!

        这次的慰勉宣敕,没有分开汉、蕃。

        在用词上,也没有强调其乃蕃官、蕃将,而是和汉臣一样,直呼其名,一视同仁。

        所赐银器、茶饼,也都是按照应有的本官赐下。

        这太不容易了!

        自王韶开边,不对……应该是大宋立国以来,蕃官、蕃将们第一次没有被区别对待。

        这说明了什么?

        赵官家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

        他们也有机会,能和汉人武臣一样,在立下足够功勋后,到这汴京城来喝茶享福。

        乃至于,子孙可与皇室联姻!

        甚至,送一个女儿入宫!

        只是想到这里,赵醇忠、包顺等人就激动的难以自抑了。

        他们可是做梦都想要和汉家阿舅,攀上亲戚关系。

        从而给他们家族的血脉,镀上一层金!

        而在军营的其他地方,这些将帅们,没有主意到营垒中。

        刘惟简率着御龙第一将的士卒,带着诸司专勾司的吏员,监督来自朝廷的赏赐发放。

        直接发到大头兵手里!

        发一个,勾一个名字。

        且在发赏的时候,直接告诉受赏士卒——此官家自出封桩库所赏也!

        采用的是和御龙第一将一样的发饷发赏方式。

        之所以这般重视,自然是因为,赵卨等人带回来的这些军士,绝大部分都是昔年先帝,从在京禁军中抽调的六个前往熙河戍边的禁军指挥。

        元丰八年,其中三个指挥回京,当今天子以之为御龙第一将的核心。

        此番回京的,就是剩下的三个在兰州戍边的指挥了。

        他们将和御龙第一将一样,留在京城,成为第二支御龙第一将的骨干、核心。

        故此,赵煦亲自派了刘惟简过来。

        ……

        庆寿宫。

        再有两日,便是坤成节。

        故此,庆寿宫也是热闹起来。

        高家、向家的命妇们,今日一早就早早的入宫,在这里陪着太皇太后说话了。

        大家都是奉承话,不要钱的说。

        而朝臣们,自然也早早的,奉上了贺表,狠狠的吹捧了一把高公纪、向宗回两人。

        将他们比作了外戚的楷模,朝臣的榜样。

        同时更是大大的赞扬了一番两宫‘教育子侄/兄弟’的贤德,并追溯了高、向两家的良好传统。

        于是,女中尧舜这个太皇太后很久没有听过的赞美,再次出现在她眼前。

        这让太皇太后非常高兴,过去两个月来,一直萦绕在她心头和胸口的不快,一扫而空。

        老太太一高兴,自然就是大撒币。

        入宫命妇,人人有份,都得到了厚赏。

        就连宫中的先帝妃嫔以及仁庙太妃们,也是雨露均沾,得到了丰厚的财帛赏赐。

        只半天功夫,便撒出去五十多万贯。

        真的是不将钱当钱!

        赵煦听说了以后,也是惊讶起来:“太母竟有这许多的贴己?”

        向太后轻笑着:“娘娘的贴己,自是不少!”

        “何况,当年慈圣光献薨逝,遗诏有命,所遗财帛尽归娘娘……”

        “两代慈圣,积蓄自然不少!”

        赵煦点点头,眼珠子打起转来,忍不住问道:“母后,这么说来,太母百年后,也会将贴己留给母后喽?”

        向太后嗯了一声:“循例当是如此!”

        话虽是这样说,但其实她心里根本没底!

        因为现在她和庆寿宫之间,虽然表面上,是婆媳和睦,她这个做媳妇的,更是尽可能的照顾着庆寿宫的面子,在几乎所有场合,都尊重庆寿宫的权威。

        然而,终究她与庆寿宫,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尽管,在冯氏出瑶华宫后,这道裂痕得到修复。

        但,古人云:破镜难圆,覆水难收。

        庆寿宫百年后,其遗诏会否会遵从慈圣光献的遗诏之例,将遗产留给她这个媳妇?

        老实说,向太后心里没底。

        因为在之前,就出现过例子——

        景佑三年,章惠皇后薨逝,遗诏却并没有把财帛都留给慈圣光献,而是‘归于杨氏诸子’。

        赵煦却是眨着眼睛,心里面泛起了念头。

        庆寿宫有两代太后的积蓄!

        无疑,这是一笔巨额财产!

        须知,慈圣光献,可是个出了名的攒钱小能手。

        这两代太后,几十年下来,少说也积攒了几百万贯吧?

        这笔钱,要是能被向太后继承下来……

        那不就等于,将来会是他的吗?

        得想个办法,把这笔钱忽悠到手!

        尤其是,当赵煦想起,他的上上辈子,元祐时代,他父皇所留下的封桩库六千多万贯积蓄,被太皇太后在朝臣们忽悠下,全部拿出来,补了各种各样的亏空和窟窿。

        以至于他亲政后,封桩库里,干净的都能跑耗子。

        想到这里,赵煦的心思就更坚定了。

        那怎么让老太太心甘情愿的把这笔钱,留给向太后呢?

        赵煦下意识的摩挲了一下小手,然后就有了主意。

        便对向太后道:“母后,宗回国舅和高公纪,此番出知熙河,给国家社稷是立了大功的!”

        “儿想着,是不是可以用高官美爵来酬谢?”

        “这……”向太后犹豫起来:“不好吧!”

        “吾是向宗回的亲姐,太皇太后则是高公纪的亲姑……”

        “若是随意厚赏,天下人恐怕会说闲话……”

        “尤其是,六哥如今还未亲政……”她看向赵煦,道:“再者,朝廷对向宗回、高公纪的封赏,已经足够了!”

        这是事实!

        赵煦即位之初,向宗回、高公纪,都是身无官职的闲散外戚。

        一个只当过群牧司判官,一个只做过閤门邸候。

        其本官阶都是大使臣!

        短短两年时间,就从大使臣一路跳进遥郡,又从遥郡跳进了横班。

        如今,向宗回已官拜四方馆使、相州防御使。

        高公纪则是东上閤门使、宁州防御使。

        只要落去诸司正副使的头衔,就是正任官了。

        而这对他们,再简单不过了。

        等他们下次从熙河回京,就必然能成正任。

        国朝外戚、宗室,正任官虽然不少。

        但实权正任,开国以来就没几个。

        而这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将来必定是生兼节度,死封郡王甚至国王的外戚。

        所以,他们其实也不需要封赏了。

        再封赏就太过了!

        赵煦嗯了一声,有些遗憾的道:“母后所言,也有道理……”

        “但儿却还是想要赏些什么……”

        得找个由头,提醒庆寿宫,她百年后,高家就得指着向家才行。

        “不如这样……”

        赵煦看着向太后:“追封宗回国舅以及高公纪三代吧!”

        高家不需要追封!

        因为,已经追封了好几次了。

        但向家绝对需要!

        尤其是向太后的生父向经——堂堂太后之父,到现在都还只是一个定国军节度使。

        规格太低了!

        起码郡王起步!

        故此,赵煦这是打着封赏向宗回、高公纪的幌子,给向家抬咖。

        同时,也是释放一个信号给宫中内外知道——朕,是母后的孝顺儿子,当然会向着向家喽!

        如此一来,庆寿宫应该知道如何选择了。

        两代太后,几十年的积蓄,赵煦可是馋的很,说什么都想扒拉到自己兜里来!

        向太后被赵煦的说辞动摇了。

        她自然是个孝女!

        自然想给亡父争取待遇!

        再怎么样,王爵总比节度使显赫!

        但她还是顾忌着名声,便道:“此事,且待吾与娘娘、宰执们商议后再说!”

        赵煦笑着点头。

        商议?

        这种事情,只要提出来,谁会反对?

        大家赞成都来不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