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废税(2)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李二虎的行动力很强。

        他在用近乎是起标价——每石三贯又两百文,买下了这批糖船上运着的苎麻后。

        立刻就着手雇人雇船,打算将这些货物运回汴京。

        虽然,大宋户部给漕司定下的运费标准,从仁庙开始,就是水运顺流每百里每百斤货物十三钱,逆流三十钱。

        但是,那是官价!

        在大宋,一个常识是——大多数的商品或者服务,民间的价格,比官府的价格,一直只高不低!

        当然,需要交税或者核定商品价格的时候,就会颠倒过来。

        所以,李二虎找的船,每石苎麻的运费,最终是谈到了差不多五百钱。

        这个价格,不能说是市价了。

        只能算合理。

        因为,正常的话,每石货物的运价,应该在四百多钱。

        但他这不是第一次做这个生意,第一次与人合作吗?

        溢价是正常的。

        加上,他想试探一下,这沿途的州县税卡,只打算先运一船苎麻回去。

        故而,五百钱一石的运费是很合理的。

        不过呢,在将苎麻装好船,准备起航时,李二虎得到了船老大的通知。

        还会有几个客人,与他同船入京。

        李二虎也没在乎,答应了下来。

        等他登船时就看到了那几个随船的船客。

        一共是五个人,但很明显有四个都是随从。

        因为,这四个人都是挑着行礼上的船。

        他们的行礼,都是些书、字帖一类的东西。

        而为首的则是一个看上去四十多岁,儒雅随和的中年男子。

        李二虎也没有在意。

        因为,现在已是元祐二年的五月下旬了。

        明年开春,朝廷就要开科取士。

        而明年的那一科,乃是当朝官家的龙飞榜!

        按照过去的惯例,龙飞榜的进士,哪怕是倒数的进士,在吏部磨勘的时候,吏部的官儿,都得高看一眼。

        所以,每有新君即位,天下州郡的士人,都会想方设法的进京赶考。

        各地的发解试,将在这个关键节点,卷到不能再卷。

        对方对李二虎这个商贾,就更不在意。

        那中年男子只是在李二虎登船后,与他微微颔首致意。

        李二虎也不在乎,他现在只想着平安的将这一船苎麻,运抵京城。

        李二虎雇的这艘船,是一艘典型的大宋汴河货船。

        这种船相较于汴河上航行的那些漕司的大船,明显要小的多。

        一次最多载重,只能运一千石左右的货物,因为李二虎这次运的是苎麻,即使想方设法的将苎麻塞到船上,最后也只装了两百多石。

        所以,最后不得已,他只能答应,平安抵京的话,再请船老大和船夫们到孙家烧朱铺里吃酒并外加一个红包,这才让船顺利开动起来。

        而漕司的那些重型漕船,一艘就能载米万石!哪怕运苎麻,估计也能运个一两千石!

        不过货船除了小之外,在这汴河里的航速,却是比大型漕船快的多!

        从襄邑到汴京,漕船可能需要两天,甚至更久。

        因为在一些河道上或者遇到有北风的时候,它需要纤夫牵拉,才能前进。

        货船却不需要!

        它可以在汴河中,快速灵活的航行。

        这得益于其船体的轻便——相较漕船,它没有用于拉纤的人字桅,也没有船舵等笨重巨大的设施。

        在同等大小、长度下,货船比漕船,起码轻三成!

        其在汴河中的航行动力,全靠船首设置的八支‘招’,以及在船尾设置的八支‘撸’。

        招和撸,其实是两种形态不同的船桨。

        前者好似扫帚,后者的形状则类似于一把大刀。

        除此之外,货船和漕船还有个不同之处——货船的船舱里,有专门的客舱,提供给搭船的船客们躺卧休息。

        因为,李二虎这次运的苎麻,重量相较其他商货,轻便了许多。

        所以,船只一离开码头,航行速度就开始慢慢快起来。

        就是……

        因为压仓的货物有些轻,加上汴河上的风今天有些大。

        所以船身颠簸的厉害,没有多久,李二虎就开始晕船,趴在船首开始呕吐起来。

        船老大见了,哈哈大笑起来,便命人给李二虎煮了碗生姜熬的汤,又取来一片吃剩下的橘子皮,将其中的汁水挤出来,抹在李二虎的鼻子附近。

        喝下滚烫的生姜汤,鼻腔嗅着橘子的清香,李二虎才总算缓了些,没有吐的那么厉害。

        他深深的吁出一口气,这个时候,那个在船舱中的文人的声音传来。

        “足下若不嫌弃,吾这里有些肉桂,足下可将之泡水服用,或可缓解一二……”

        “多谢先生!”李二虎赶忙谢道。

        就是……

        这人的口音,李二虎感觉很熟悉。

        好像……好像……是福建的口音啊!

        因为,李二虎的东主,那位吕相公就有着这样的口音。

        不过,他也没多想。

        福建是科举大路,每次科举,都有大量福建人进京赶考。

        等那文人的下人,将两片红色的肉桂,送到他面前时,李二虎又拜谢了一番。

        可能肉桂是真的有防晕船的神效吧。

        总之,李二虎将一小片肉桂,煮成汤喝下去后,他感觉舒服了许多,终于是止住了呕吐,休息了一下后,整个人也有了力气了。

        便挣扎起来,扶着摇晃的船身,到了那客舱前,拱手拜谢:“汴京李二虎,多谢明公相助!”

        “来日公若在京,遇到什么麻烦事,可差人至汴京新城外安节坊李家作坊或者马行街的李家布铺处……”

        “只消提及‘乃是汴河上借肉桂者’,只要事在某力能所及内……某当全力以赴,以报明公今日相助之恩!”

        李二虎是很讲义气。

        这也是他能得到他田齐赏识,下嫁女儿的缘故——虽然,所谓的女儿,只是名义上的。

        但,却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被汴京布铺行会的会首选为女婿。

        那等人物择婿,哪怕是假婿,都是要出嫁妆的。

        自然,都是要千挑万选,确保自己不会亏本才行。

        船舱中的文人,却是爽朗一笑:“你我萍水相逢,自是有缘……遇有缘人受难,随手相助,乃吾本心也……”

        “至于报答……”

        他笑起来:“却是不必了!”

        不过,很明显他对李二虎‘知恩图报’的特性,非常欣赏。

        “二虎是吧?”

        “是……”李二虎抱拳。

        “进京之后,若是有缘,自有再见之日!”他在船舱中说着。

        这个时候,李二虎反应了过来。

        那文人的口音,和他的东主相差无几,想来乃是同乡。

        但对方自登船至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晕船的模样。

        他的那几个随从也是如此。

        所以……

        一个福建人,不怕晕船,却随身携带着针对晕船的肉桂?

        考虑到肉桂,是岭南那边所产。

        而且价格一直不低……

        所以,他不是进京赶考的士子!

        而是一位入京的官员!?

        也只有这种在州郡仕宦,需要经常性的奔波于各地的文臣,才会有这许多的特点。

        李二虎想到这里,也就释然了。

        不过,他也依旧没放在心上。

        毕竟,这大宋朝自仁庙以来,福建出身的官员就越来越多。

        他的东主,就是一位福建人!

        ……

        杨汲端坐在船舱中,捧着手中书籍,看着其上的文字,也听着船舱外的商贾的拜谢声。

        “李二虎?”

        他心底轻笑一声:“想不到,随手结下的善缘,还是个懂报答的商贾……”

        “不错!不错!”

        “这或许是个好彩头!”

        他在四月下旬,就接到了天子起复他回京为都水监的诏书。

        照道理,他此刻应该早已经到吏部报道,走完陛见的流程,并已经端坐在都水监的官衙上了。

        但,他在接到诏书后,却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日夜兼程的入京。

        他也没有选最快、最便捷的入京路线:从黄州经光州,抵达蔡州,到了蔡州,就可以通过蔡河-惠民河,直抵汴京。

        全程最多十天!

        但他没有!

        反而是选择绕了一大圈!

        自黄州启程,沿江南下,直抵江宁。

        仅仅是这一段旅程,他就走了足足十天!

        在江宁,他见到了很多昔日的友人、同僚。

        自然,也拜见了恩相王安石,并参观了已经开学的江宁书院。

        顺便,他还拿出了数千贯,在江宁府买了数十顷的良田,捐给江宁书院作为学田,以助书院师生之费。

        做完这些事情,他才在五月初启程,自江宁入京。

        之所以在襄邑这里换船,是因为他在应天府下了船,然后去见了一位友人。

        见完友人,他就从陆路进入开封府府界,然后来到这黎驿乘船。

        从黎驿到汴京,水路不过百二十里。

        基本上明天早上,就差不多能回到汴京城。

        这一点,杨汲是很清楚的。

        因为熙宁年间,他和已故的都水监候叔献,为了将汴河沿岸的滩涂与盐碱地,变成耕地,曾走遍了整个开封府的每一个县,寻遍了开封府的每一条河流。

        他们到处请教老农,也到处观察那些在滩涂上耕作的农夫。

        寻找着他们的共同点,也探究着那些人为什么能将盐碱地变成良田的原因?

        最终,他们找到了答案!

        是水!

        黄河水,含沙量太大!

        过去,黄河多次决堤导致的水患,已经证明了一个事实——黄河水泡过的地方,都会因为水退后,留下的泥沙,使得原本的良田变成颗粒无收的盐碱地。

        而汴河水源,主要来自黄河。

        所以,汴河两岸的滩涂与河堤两侧的土地,之所以变成盐碱地,不能耕作。

        就是因为,汴河水里的泥沙,将土地变成了盐碱地。

        找到了问题所在,自然也找到解决办法!

        洗田!

        用干净的水来洗田,将土地里的的黄河泥沙冲走!

        只要洗掉那些导致土地盐碱化的泥沙!

        那么,开垦出来的土地,就能够被耕作了。

        于是问题来了?

        去哪里找这样一条既干净,流量又足够,至少可以满足沿汴河两岸洗田需要,同时工程量在可接受范围内的河流呢?

        又一场艰苦的寻找。

        最终,他们找到了位于黄河上游的樊山水。

        这条河几乎完美的满足了,他们的所有需要。

        于是,立刻开工!

        从熙宁三年,一直到熙宁六年,他和候叔献在都水监中,通过三年努力,终于引来了樊山河的水,于是汴河沿岸数万顷盐碱地,变成了良田。

        国家每年可以从这些土地上,收获百万石的粮食。

        回忆着往昔与候叔献在这条汴河上,奋战的岁月。

        杨汲就打开船舱的窗户,看向汴河两岸的那些田地。

        时值夏季,汴河两岸的田中的水稻,已开始抽穗,一穗穗青色的稻谷,垂在田间,远远望着,仿佛有稻香扑鼻而来。

        杨汲见此,忍不住叹道:“景仁公啊……”

        “您看到了吗?”

        “您昔年所洗净的田地,如今已是稻香蛙鸣的丰收之景!”

        然而,斯人已逝。

        候叔献,已永远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

        想着这些,杨汲就又想起了此番,天子起复他的诏书内容。

        “大河西流,泛溢千里!河朔之民,以蒲苇为生,与鱼鳖同居!朕中食而叹,思得明习水事之人,而与谋之。具官杨汲,老于河政,才力有余,曾为皇考都水之臣,知其得失久矣!水官之职,尔实宜之。杨焉、王延世之功,朕有望焉。可!”

        回忆着敕书里的文字,杨汲低下头去敕书中的文字,让他动容,也叫他。

        他知道的,此番回朝,再任都水监。

        他的职责重大,压力重大,任务也极大!

        天子派去黄州传旨的使者,曾给他带了天子口谕。

        言及回朝之后,他的任务。

        首先是导洛通汴工程,他需要维护,并确保汴河无碍。

        然后,就是河北的二股河。

        东流道,他需要在宋用臣的基础上,保持疏浚,不能使之堰塞。

        至于主道……

        则需要他亲自去考察,拿出个方案来。

        同时,河北各州郡,在过去因为黄河泛滥而出现的盐碱地,也需要他为首会同河北的转运司、常平司,拿出办法,予以解决。

        这些事情加起来,不砸个几千万贯下去,是不可能成功的。

        虽然,这些钱肯定不是一年就要全部拿出来。

        会分摊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国家计划里。

        可,这也是每年数百万贯的支出啊!

        朝廷挤得出这么多钱吗?

        就算挤得出,都堂宰执们肯答应吗?

        宰执们肯答应,天子或者说两宫肯吗?

        这些困难,都是他要面对的。

        另外,这次回京,杨汲知道,御史台的乌鸦们,必然日夜盯着他。

        毕竟,元丰年间,他与崔台符还有已经被罢官的王孝先等人,并称四凶。

        因为他们这些人,这些在元丰时代,先后出任刑部侍郎兼大理寺卿的官员,都是和先帝的探事司,密切合作的大臣。

        有着这个前科在,在清流们眼里,他必是眼中钉,肉中刺。

        肯定会有各种磨难在前面等着他。

        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老友蒲宗孟已经拜相。

        与他一样,蒲宗孟也是被论抨击的对象。

        如此一来,相信蒲宗孟应该会支持他的工作。

        正想着这些,杨汲乘着的船,就开始向着河岸靠拢。

        杨汲顿时皱起眉头:“怎么回事?”

        他对身边的随从吩咐道:“尔等出去看看……”

        “诺!”

        片刻后,随从们回来报告,却是船老大听一艘向着下游航行的船只说,在前方不远处的河道闸口处,襄邑县的官吏们,正在检查过往客船,故此,船老大才要靠岸,与船上的货主商议,若襄邑官府要抽税的话,他就得准备好钱,不能叫官府将他的船给扣下来。

        这就让杨汲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在应天府时,就已看了邸报,邸报上明言,天子仁圣,已下诏废除开封府府界内的一切过税。

        同时命开封府,尽废一切税卡。

        杨汲记得,当时整个应天府欢声雷动。

        无数商贾,都开始带着货物,向着开封府而去。

        没有过税,没有税卡的话,他们的成本就要降低三成以上!

        这就都是利润啊!

        然而,现在,襄邑县的官吏,却在闸口设卡,似乎是要征税……

        这要是坐实了……

        就是明目张胆的对抗朝廷,对抗天子!

        襄邑到京城,已经不过百余里,快马一天就能来回。

        所以……

        他们这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啊!

        想到这里,杨汲就站起身来,对左右道:“且与某出去看看……”

        “记住,不要说话!”

        “诺!”

        若能亲眼看到,襄邑县的官吏们抗旨的场面。

        那回头给天子写劄子的时候,就可以趁机披露,证明自己哪怕是在旅途上,也时刻关心并研究着天子的政策、法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