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抑郁的太皇太后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送走蒲宗孟与钱勰。

        赵煦放下手中的鱼竿,看着眼前平静的湖面。

        “蒲宗孟,是一条好鲶鱼!”他如是评价着。

        在现代社会,有着【鲶鱼效应】的概念。

        通过引入外部刺激,来达到激活组织内部效率,促进组织自身代谢。

        如今的大宋朝堂,在过去两年,赵煦为了【稳定】和【拉拢人心】而实施的种种措施下,在政治上来说,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了!

        旁的不说,这朝堂上的宰执们,几乎全部都是守旧派。

        即使是身为新党的李清臣、邓润甫,他们两个其实也是新党里的保守派。

        是倾向于与旧党调和的。

        新党的激进派,几乎全部被排除在外。

        但现在,这屁股下的皇位不是稳了吗?

        所以,赵煦在罢免了张璪、安焘这两个新党的投机客后。

        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遴选起,一条可以搅动朝政,制造混乱的鲶鱼来。

        起初,赵煦想用的是吕惠卿。

        所以,一直在给吕惠卿造势。

        就是想要让吕惠卿回朝后,给他冲锋陷阵。

        但吕惠卿这家伙也不知道怎么了?

        还没回来就开大,一部《县法》的序言,吓得朝野瑟瑟发抖。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煦只能放弃吕惠卿。

        他要选的是鲶鱼,不是鲨鱼!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曾布和蒲宗孟中选。

        而曾布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出局了。

        他太滑了!

        拜他为相,他甚至可能跑去和吕公著和衷共济。

        这怎么行?

        当然了,赵煦内心的记恨,也是原因。

        所以,在事实上,他只能选蒲宗孟了。

        好在,蒲宗孟今天的表现也没有让赵煦失望。

        他是可以作为一条优秀的鲶鱼的。

        只是……

        “不能拖了……”赵煦喃喃自语着:“以免夜长梦多!”

        于是,他站起身来,带着人来到了保慈宫。

        赵煦到的时候,向太后正带着人,在保慈宫的蚕房中喂着今年的春蚕。

        “母后……”赵煦来到蚕房门口,便看到向太后正在将一些正准备结茧的蚕儿,放入为它们准备好的蚕室中。

        听到赵煦的声音,向太后惊喜的回过头:“六哥回来了?”

        “见过蒲学士和钱学士了?”

        “嗯!”赵煦走上前去。

        他现在的身高,差不多已经到了向太后的肩膀。

        所以母子两人站在一起,倒也和谐。

        向太后问道:“两位学士如何?”

        赵煦答道:“回母后,儿以为都是可托付社稷的大臣!”

        向太后点点头,道:“那六哥是想拜蒲学士为相?”

        钱勰的翰林学士制词已经颁布,他虽然立刻上表婉拒。

        但那只是虚应故事。

        所以,只有蒲宗孟这个职位悬而未决的大臣,才是重点。

        向太后回头,看着赵煦道:“可是,母后听说,蒲学士风评不太好……”

        “儿也听说了!”赵煦说道:“但,宰相当用能臣,而非道德之士!”

        “且……如今都堂之上的列位相公,已是清流占优……须得拜一位浊流来平衡、制衡!”

        在赵煦的特意铺垫下,如今都堂的宰执,从吕公著以降,清一色的清流官出身。

        哪怕是身为新党大臣的李清臣、邓润甫,也是如此。

        一个个都是为官清廉,名声好得不得了。

        “也是……”向太后想了想,点头道:“六哥说的对,是该用一位浊流的能臣了!”

        她虽然对于庶政,不是很熟悉。

        可,这大宋天家的人,对于制衡、平衡这种事情是无师自通的。

        大小相制,异论相搅嘛。

        “但……太皇太后那边……”向太后说道:“似乎有意用扬州的曾学士呢!”

        曾布本来和相位,八竿子都打不着。

        因为,他的资序连蒲宗孟都不如。

        他是元丰七年的十二月,才被拜为翰林学士的。

        只当了几个月,就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扬州。

        在理论上他别说拜相了,就算是进入两府,也还不够资格,还得磨上几年——起码也得混上一个资政殿学士的贴职,他才有资格进入两府。

        但就是这几个月,让他搭上了太皇太后的关系。

        被庆寿宫视作了自己人。

        而且,曾布有个好妻子。

        其妻魏玩,很得太皇太后喜欢,屡次被庆寿宫称赞为【国朝命妇之楷模】。

        要不是年前,其胞弟曾肇曾恶了庆寿宫。

        那么,韩绛致仕后,庆寿宫很可能会直接下诏,召回曾布。

        这样就没有蒲宗孟什么事了。

        所以,曾肇的案子,真的很难说是偶然,还是朝中的人发现了这一点,将曾肇利用了起来。

        只能说,政治就是个黑暗森林。

        身在局中,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会冷不丁的射出一支瞄准你的暗箭。

        为了防止被人暗算。

        所以多数人都会提前下手。

        正是因此,赵煦召回蒲宗孟的时候,放了很多烟雾弹。

        甚至将吕惠卿、崔台符、杨汲都当成了烟雾弹,放出去吸引注意力。

        以至于,直到蒲宗孟入京,所有人才恍然大悟。

        赵煦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就对向太后道:“儿以为,蒲学士比曾学士更适合拜相。”

        “况且,曾学士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至于太母那边,儿去说说看……”

        向太后将手里的方格放下来,带着赵煦走出闷热的蚕室,来到凉爽的庭院中。

        “太皇太后因罪臣张敦礼一事,至今惭愧,在庆寿宫中只吃斋念佛……”

        “六哥要多去慰问……”

        “儿明白!”赵煦搀扶着向太后,母子两人走在保慈宫的回廊中。

        在他们身后,带御器械的内臣与沉默的御龙直,默默的跟随着。

        端着各种茶水、点心的女官,则紧随其后。

        ……

        在保慈宫中,陪着向太后用了午膳,然后睡了一觉,起来后,赵煦梳洗完毕,就带着人,又到了庆寿宫。

        自张敦礼死后,庆寿宫就陷入了沉默。

        太皇太后每日都在宫中佛堂,念经祈祷。

        没办法!

        张敦礼一案,对于庆寿宫的威望和名声的打击,太过强大。

        驸马案前,汴京迟迟不雨,其案发之后,当即就刮风下雨了。

        别人怎么看不知道。

        但庆寿宫的太皇太后,是被吓了个半死。

        她本来就是个迷信的,对于神佛深信不疑。

        出了这么个事情,她的内心,自然很是惶恐。

        加上事发后,宗室内部的那些长舌妇,一直在窃窃私语。

        说什么的都有!

        而这些议论,自然很难不影响到宗室内部的其他人的看法。

        大宗正赵宗晟和同知大宗正赵宗景、嗣濮王赵宗晖这三位宗室领袖,更是在张敦礼一案后不久就上表要求加强对外戚的管理。

        要以张敦礼为戒,严防死守野心家和乱臣贼子的出现。

        尤其如今,主少国疑,四夷窥伺。

        这几乎就是在毫不客气的指责庆寿宫了。

        就差没有举西汉王太后和北周杨丽华的例子了。

        对宗室的这些人来说,朝廷和皇室,你们想怎么玩都行。

        但只要伤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了。

        那他们就肯定会跳起来骂娘了。

        而张敦礼的案子,则让他们跳脚——家人们,谁懂啊!差点就被人偷家了!

        好多人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一下子就想起了,后周的孤儿寡母和历朝历代那些被人嘎了全家户口本的皇室成员。

        于是,庆寿宫的气氛也就能够想象了。

        寂静、阴沉、萧瑟……

        内臣、女官们虽然在走动,但都和行尸走肉,泥塑木偶一般。

        几个大貂铛,更是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一个个都好似好几天没睡觉一样,心不在焉。

        也就是赵煦到的时候,他们才终于打起精神来。

        “大家……”庆寿宫的大貂铛梁从政在看到赵煦的仪仗的瞬间,就满血复活,立刻从半死不活的状态中回魂。

        他第一时间,就带着人,出了宫门,迎了出来。

        赵煦见了这个他父皇亲自放在庆寿宫的【卧底】,嘴角就溢出些笑容来——当然,这是梁从政上上辈子,在太皇太后病重的时候,偷偷告诉赵煦的。

        没有人知道真假,也没有人去计较真假。

        “梁押班……太母何在?”赵煦问道。

        “奏知大家,娘娘方小睡了一会,如今在佛堂中诵经……”梁从政低声回答着。

        “太母今日如何?”赵煦问道。

        他早上才从庆寿宫请安离开,彼时的太皇太后,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赵煦只问了安,便拜辞离开了。

        “奏知大家,娘娘今日还是与往常一般,只用了些斋饭,便到了佛堂诵经礼佛……”

        “嗯!”赵煦点点头。

        他抬起头,看向面前的庆寿宫,老实说他也没有想到,张敦礼的案子会在下雨前捅开。

        这直接将张敦礼钉死在了野心家、阴谋家、乱臣贼子的耻辱柱上。

        也让庆寿宫的威望和声望,一落千丈。

        现在,就连宗室都不怎么亲近庆寿宫了。

        一个个都忙着到保慈宫去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太皇太后连续拒绝宰执们的【乞御正殿】的请求。

        而且看样子,哪怕过了端午节,庆寿宫大抵也还没办法出来听政。

        对此,赵煦只能说,稍微有点玩大了。

        于是他问道:“今日可有人入宫?”

        粱从政答道:“回禀大家,曾端明的夫人魏氏上午曾奉旨入宫,与娘娘说了些话……”

        “哦!”赵煦对此并不意外。

        现在,陷入困境的太皇太后,可太需要来自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了。

        而曾布的妻子魏玩,是大宋有名的才女。

        甚至是少数几个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大宋女子。

        其必然是有着能够留名青史的原因的。

        显而易见的,除了那些故事趣闻外。

        这位魏夫人的待人接物的水平和做事的手段,也是很高的。

        以这位才女的水平,有心交好太皇太后,将之哄的开开心心的,自然没有问题。

        “带我去见太母吧!”

        “诺!”

        在梁从政的带领下,赵煦来到了庆寿宫的佛堂前。

        “太母!”赵煦在门口,跪下来请安:“孙臣来看您了!”

        端坐在蒲团上的太皇太后,回过身来,勉强露出个笑容:“官家来了呀!”

        “进来说话吧!”

        “诺!”

        赵煦起身,走了进去。

        佛堂中燃烧着的檀香味,沁入口鼻。

        他走到太皇太后身边,坐了下来,关切的道:“孙臣听梁从政言,太母今日用膳,还是没有胃口?”

        “要不要请太医来看看?”

        太皇太后摇头,慈爱的看着赵煦,道:“官家的孝心,老身心领了……”

        “只是老身得的是心病……”

        “心病那里有药医?”她自嘲的笑了笑。

        赵煦默然。

        他知道的,太皇太后的心病,一半是因为张敦礼,一半是因为权势的骤然变化。

        宰执、宗室……

        都在若有若无的疏远着她,也警惕着她。

        这些日子来,朝中虽然没有人公开谈论【限制】庆寿宫。

        可那些私底下,悄然进行的小动作,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不夸张的说,现在,若只是庆寿宫单独签押的诏书,到了外廷,都堂的宰执可能不会认。

        至少不会马上认。

        而在宗室内部,已经有几个旁支,在外面嚷嚷着【官家日长……当效章献明肃故事,乞太后娘娘与官家同寝而居】。

        这就是赤裸裸的不信任庆寿宫了——不然的话,他们就该是【乞两宫慈圣,与官家同寝而居】。

        而保慈宫的态度,更加暧昧。

        过去,每次赵煦来庆寿宫,向太后都会陪着一起来。

        但现在……

        除了早晚两次请安外,向太后都没有再来。

        显然,保慈宫在刻意的疏远庆寿宫。

        这也能理解。

        对向太后来说,她什么都可以忍让。

        独独是赵煦,她忍不了,也让不了。

        所以,暗地里,保慈宫也有动作。

        譬如皇城司,如今就多了一位管勾皇城司公事——刘惟简。

        虽然,刘惟简的任命,名义上是【皇太妃令旨特擢】。

        但傻子都知道,就朱氏那个性格,哪里有胆子干涉皇城司的人事?

        只能是保慈宫的旨意,只是为了避免刺激,才叫朱氏出面,以太妃的身份,除授一位亲信内臣,掌管皇城司。

        而这个任命,都堂几乎是秒过,宰执们第一时间就用了印。

        在这种局势下,庆寿宫的太皇太后,要是不抑郁,那才叫见了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