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酷吏回京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高明粹清,凝德无累者,天之道也……陛下秉一德、临万方,有生之类,莫不浸涵德泽……由大臣怀录而不谏,小臣畏罪而不言……臣独何人,敢贡狂瞽……臣是以沥肝胆,披情愫……”

        太皇太后看着手上的奏疏,脸色铁青着。

        “驸马,已如此不堪了!”她放下手中奏疏,问着赵煦:“官家为何不告老身?”

        赵煦低头答道:“驸马不过是犯了些小错而已!”

        “孙臣已经降诏,赐钱帛与驸马,效法汉文以愧其心!”

        “相信驸马定能痛改前非!”

        “小错?!”太皇太后冷声道:“御史们都来扣阙了,这还是小错吗?”

        她对张敦礼本来就不满。

        非武臣勋贵后人,更非宰执之后。

        不过是个小官的儿子,选其尚公主,完全是因为先帝坚持非要选他。

        也就是这么多年来,看在寿康公主与其感情还算和睦,同时这张敦礼的书画有些名堂,太皇太后才勉强认可了。

        但,现在张敦礼却给她来个大的!

        御史集体扣阙啊!

        这是肯定要上国史的,甚至可能成为未来的故事、制度。

        将自己颜面,看的无比重要的太皇太后,哪里肯因张敦礼而坏自己的名声?

        所以,她的态度无比严厉:“御史们说的对……”

        “帝王之治,必先正风俗,欲正风俗,天家当为天下表率!”

        “官家不责罚驸马,反赐其财帛……”

        “天下人若知晓了,该如何看官家?”

        赵煦对这位太皇太后的态度,没有任何意外。

        因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甚至可以说,赵煦的应对,就是特别根据了太皇太后的性子,故意为之的。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这位太皇太后,可是连凌虐自己亲生女儿的王诜也可以原谅。

        不仅仅原谅,还给王诜加官进爵!

        至于原因?

        王诜在士大夫中的风评很好!

        为了博取士大夫的赞颂,她毫不犹豫的将王诜提拔了。

        不止对女儿薄情,就连赵煦这个亲孙子,也只是她用来博取士林称颂的工具。

        弥英阁的事情,姑且不提了。

        单单就说一个事情——赵煦上上辈子,直到亲政之前,他个人的吃穿用度,都极为窘迫。

        福宁殿里,没有任何有颜色的器物。

        绝大部分用具,都是瓷的,而且是最便宜的瓷器。

        冬天的暖阁,常常烧不暖,身上穿的衣服,也不够保暖。

        总是冻的瑟瑟发抖。

        赵煦对元祐时代,记忆最深刻的一个事情是——某年的夏天,他和赵佶,躲在福宁殿的寝殿帷幕内,分食着赵佶给他带来的点心。

        堂堂天子,竟还需要兄弟给自己带吃的!

        这也是,赵煦虽然嫌弃、冷落赵佶。

        但该给他的待遇,却从未短过的原因。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太皇太后她要面子,喜欢被人歌颂。

        而她的这个性格缺点,自然早就被人发现并利用起来。

        不止宰执,就连她身边的内臣,也利用她的这个喜好,不断揽权。

        典型的就是那个现在已经被杖毙的陈衍。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这位从赵颢身边走出来的大貂铛,可是元祐时代的内相。

        直到赵煦发动宫廷政变前,他都还一直控制着庆寿宫内外,一度有过,扶立赵颢的打算,只是没敢实施。

        正是因为清楚太皇太后的性子,故此赵煦知道,只要她来了,那么,张敦礼这次不死也要脱层皮。

        不过……

        赵煦想要的,不仅仅只是让张敦礼吃些苦头而已。

        而只是那样,也不必这么麻烦。

        故此,赵煦微微抬头,对太皇太后道:“太母……驸马不过是犯了点钱财上的小错而已……”

        “御史们是在小题大做!”

        看着赵煦到现在都还在袒护张敦礼,太皇太后心中是既喜又怒。

        喜的是这个孩子念及亲情,怒的是张敦礼这个孽障不成器!

        她拿起一封弹章,递给赵煦:“官家且看看吧!”

        “驸马在外面,都干了些什么好事?”

        赵煦接过来,看了一眼抬头。

        是吕陶的弹章。

        而吕陶是蜀党的干将,而蜀党受苏轼影响,行事风格普遍豪迈、不羁。

        用低情商的说法,就是——总喜欢搞个大新闻!

        用词很惊悚,也很喜欢脑补。

        上次鲜于侁是这样。

        这次的吕陶,还是如此。

        赵煦只是看了贴黄的内容,作为皇帝的本能就已经觉醒。

        因为,吕陶在贴黄上介绍——臣近日来,亲睹驸马与三教九流者往来……有僧人、道士及开封府厢吏者,出入公主邸……

        再看弹章的具体内容,吕陶在弹章中,先举了历代君王放纵亲戚,最终酿成祸端的事情。

        然后话锋一转,对着张敦礼猛烈开炮。

        说他与僧道结交,可能有私下制造图谶的可能性。

        同时,其与厢吏往来,且是本厢厢吏往来,更是包藏祸心!

        证据就是——其他外戚,都不敢与厢吏往来。

        而张敦礼敢!

        仅仅是这个事实,就已经证明了——驸马恐早有叵测之心!

        故此,哪怕是为了防微杜渐,也必须重拳出击!

        否则,这大宋朝将来必有祸事。

        赵煦看完,心中虽然对吕陶的话,深以为然,但表面上,他还是寻找着借口,给张敦礼开脱:“太母,驸马与公主,素来诚心礼佛……与僧人往来,无可厚非!”

        “至于道人……”

        “驸马爱绘画,人尽皆知,而道家自古善画……驸马与之往来,或许只是切磋画技!”

        “厢吏云云,更是可笑!”

        “驸马住在永宁坊,自然要亲近本厢厢吏!”

        但他越是帮张敦礼说话,太皇太后在这个事情上的态度,就越坚决。

        她叹了口气,对赵煦道:“即使官家所言,符合事实!”

        “但天下人怕是不会这么看!”

        “老身以为,官家应该召集大宗正、嗣濮王,还有大理寺,一起议一议这个事情!”

        “太后以为呢?”太皇太后扭头看向坐在自己身旁的向太后。

        向太后看着姑后大义凛然的神态,也是颇感敬佩。

        不过,她的性子与太皇太后是完全不同的。

        她是个喜欢和稀泥的。

        向太后想了想,答道:“娘娘不徇私情,自然是好的!”

        “只是,新妇以为,家丑不可外扬啊!”

        “此事,最好还是不要惊动了大宗正和大理寺……”

        太皇太后听着,沉吟起来。

        其实对她来说,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处置法,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要从这个事情里把自己摘出来。

        不能让天下人,特别是天下士大夫们,以为她这个太皇太后,偏袒自己的女婿!

        甚至将她与章献明肃相提并论——在两年多前,那个垂帘最初的时候。

        她还因为,朝臣将她比做章献明肃沾沾自喜。

        但,现在,她已耻于‘章献明肃’第二。

        她要做大宋的太似。

        是文王之后,武王之母,成王之祖!

        是名标青史,流芳百世,万代祭祀的贤后!

        要让后人提起大宋王朝,就想到她!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是张敦礼了。

        高公纪兄弟外的其他高家人,若犯了事情,惹出了论物议,她也不会保!

        当然,这是建立在大宋对于统治阶级极为优待的基础上。

        外戚们只要不谋反,就算是在宣德门前杀人放火,撑死了也就是编管某州居住。

        过几年,遇到大赦,就又会起复。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制度保障,太皇太后才能做到这般的正义凛然、大公无私。

        因为代价,几乎为零!

        即使真的把大宗正、大理寺都叫过来,用公议论罪。

        按照张敦礼目前的那些罪行,顶天了,也就是落他的密州观察使,责授某个小州的团练副使。

        然后把他安置到京西或者京东某地,交地方官看管、监视居住。

        半年、一年后,就可以遇赦回京,再过个一两年,就能官复原职,甚至有机会拿到节钺。

        柴宗庆、李玮、王诜当年都是如此。

        而在实际上,这样的顶格处罚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理寺同意,大宗正也会坚决反对。

        这种事情,一般的处理结果,都是罚俸。

        哦……

        现在,还有一个新选择——送太学,接受圣人经义再教育。

        “太后所言,虽不无道理,但老身恐天下人不服啊!”太皇太后道:“特别是台谏的御史言官们……”

        向太后想了想,道:“娘娘,新妇以为,不妨问一问宰执们……”

        她话音刚落,殿外就已传来了冯景的声音:“大娘娘、太后娘娘、大家……”

        “宰执们已到了内东门下,递了劄子,乞陛见!”

        两宫互相看了看,又看向赵煦。

        赵煦坐直了身子,对着殿外的冯景吩咐:“且命郭舍人将宰执们,领到崇政殿后殿中……”

        “吾与太母、母后,稍后便到!”

        “诺!”

        ……

        内东门、小殿。

        穿着紫袍公服,戴着展脚蹼头的宰执们,坐在了这小殿中,他们询问着郭忠孝有关御史们弹劾驸马的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郭忠孝自然不敢再隐瞒。

        将御史们已连续数日弹劾驸马都尉的事情,都与宰执们报告了。

        只是,弹劾内容,他是一个字也不知道。

        因为都是实封状,且指名直送君前的实封状。

        依制度,通见司是不能誊抄、阅读的。

        宰执们听完,又命人去询问了几个御史,有关弹劾的内容和证据、宫中反应等。

        在弄清楚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吕公著就已经确定了。

        这是钓鱼执法!

        因为,天子从头到尾,都在用着看似爱护驸马的方式,激化矛盾!

        特别是今天,出封桩库财帛,替驸马补亏空的事情一出。

        吕公著自问,他若是御史。

        也必定会来扣阙!

        和吕公著一般,其他执政,就算再愚钝,在这个时候回过味来了。

        “听说官家喜读史……”

        “是啊……”

        “前些时日,刘贡父拜中书舍人,官家就亲自诏对,问了刘贡父许多汉史的故事……”

        “听刘贡父说:官家圣哲渊深,能举一反三,常常语常人不能语之事……”

        什么常人不能语之事?

        自然只能是汉史之中的那些看似温馨,实则黑暗满满的细节了。

        吕公著听着这些同僚的议论。

        他微微抿起嘴唇来:“恐怕以后不能用对历代官家的心态,来面对当今了……”

        这位恐怕是真的把汉唐明主们的本领学到家了。

        正想着,皇帝殿邸候冯景,便出现在这小殿之前。

        宰执们纷纷起身,整理了一下冠帽与仪容。

        ……

        朱雀门外就是朝集院,这里是回京述职、待阙、选阙的文臣,在陛见之前的指定落脚地。

        此时正值午后,阳光刺眼,尘土飞扬。

        因为无事,朝集院的门吏们,吃了些小酒,就靠在了门房的床榻上,打着瞌睡。

        他们正在梦中,与神女相会。

        笃笃笃……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们惊醒。

        “谁啊!”一个门吏骂骂咧咧的起身,不太耐烦的走出去,打开门,然后他的睡意就全部飞掉了,整个人立刻就露出了谄媚的笑容来。

        因为,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穿着朱红色的绯袍公服,身后跟着七八个孔武有力,挑着各种行礼的文臣。

        而且,很轻易就能看到,他腰上系着的金鱼袋。

        绯袍加金鱼袋……

        这是待制重臣!

        即使朝集院来来往往的,都是文臣士大夫,但一个待制级别的重臣,依然是很罕见的。

        因为这种级别的重臣,虽然按制度,需要到朝集院报道。

        但在实际上,他们在京中都有着宅邸,至少也是朋友,派个小厮过来,打个招呼就行了。

        一般,能亲自来朝集院的,不是那种天下知名的清官。

        就是树敌无数的官场异类。

        只有这两种人,才会来朝集院。

        眼前之人会是哪一种?

        门吏想着,就悄悄的观察了一下。

        那站在门口,被元随们簇拥着的高官,看上去有些瘦弱,也不算高大,他的头发似乎有些稀疏,脸上有着一颗很明显的黑痣,就是整个人的气场,让人看着就感觉有些心里发毛,仿佛是在寺庙中看到的那些判官雕塑一般。

        门吏下意识的打了个冷战,连忙拱手问道:“敢问尊驾是?”

        文臣身边,一个穿着青衫的孔武元随将一张官牒,递了过来,道:“此故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前知潞州崔公!”

        “还不快快为崔公准备厢房、吃食、热水?”

        门吏连忙拱手再拜:“原来是故崔公啊……”

        下一刻,他的话卡在喉咙里。

        他惊恐的抬起头来。

        “崔……崔公……”

        一个名字,在他脑海中炸开。

        崔台符!

        锻炼成狱的崔台符,这煞星回朝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