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闻战则喜(2)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向宗回踱着步子,到了如今已经将幕府从兰州转移到熙州的经略安抚制置使司官署。

        然后,他就被人请到了后宅的院子中。

        此时,这个院子已经被人清空了。

        一个巨大的,足有两三丈长的沙盘,被人摆在了院子中。

        熙河路的高级将帅们,正围在沙盘前,手里拿着一根根长棍,在那里指点着什么?

        这些将帅的年轻一代子弟,则在旁边充当着助手。

        这些人手中都捧着一本本厚厚的册子,翻阅着、查找着一些东西。

        作为熙河路的经略安抚制置使,赵卨穿着紫袍公服,被人群簇拥在最中间。

        “子发来了。”赵卨看到向宗回的身影,当即就微笑着带着将帅们,迎了上来。

        将帅们也对向宗回拱手行礼:“末将等见过向公事。”

        看上去,他们和向宗回的关系处的很好。

        甚至,可以说是颇有些如鱼得水的味道。

        这就很让人吃惊了。

        因为,在大宋,外戚们在外面,常常会把关系搞得很糟糕,到处得罪人。

        有时候,甚至会故意找茬,让上上下下都不痛快。

        偏生,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有意放纵、包容。

        哪怕是当年的高遵裕,在熙河为将,也会隔三差五,挑别人刺,激怒几个文臣武臣,让他吃上几本弹劾。

        而向宗回、高公纪,自上任熙河以来。

        与上下的关系,都搞的不错,这就太不寻常了。

        所以,御史台那边非常警惕。

        从今年五月开始,就不断有人弹劾熙河文武‘骄纵’、‘跋扈’。

        这些家伙不敢直接骂向宗回、高公纪,就逮着和他们走的近的人,那些给向宗回、高公纪说好话的人一顿骂。

        不过,熙河这里的文武大将们,早就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像是赵卨——他都快要致仕了,乌鸦们骂的再狠,也伤不到他一根毛。

        相反,等他致仕,朝廷照样会隆重表彰。

        若能在致仕前,立下战功。

        甚至可以以资政殿学士,甚至带着节钺致仕。

        所以,赵卨充满了干劲。

        河州的种谊,本来还心里面打鼓。

        但今年六月,天子圣旨,将他的两个侄子种建中、种师中送到河州,圣旨亲除种建中兄弟以右班殿直的小使臣阶,为河州巡检使。

        种谊顿时秒懂。

        于是,也不在乎了——对文臣来说,被乌鸦撕咬,是可怕的事情。

        但对武臣而言,只要圣眷不失,乌鸦咬的越凶,就越说明前途远大。

        道理是简单的——现在乌鸦咬的每一口,都可以是未来的罪名。

        这叫什么?

        送把柄上门了!

        所以,他反而和向宗回、高公纪走的更近了。

        巴不得乌鸦们多骂几句。

        蕃官们就更跋扈了——人家和向宗回、高公纪往来,都是光明正大的。

        乌鸦们也不敢咬他们。

        因为,代表天子,宣慰蕃官,这是外戚的本职工作。

        蕃官的兵马,也不可能威胁到汴京。

        向宗回微笑着,与赵卨等人还礼,然后来到了那沙盘前,看着沙盘上,已经被标注的密密麻麻,布满山岗的棋子。

        向宗回不懂军事,更不懂地理。

        但他看着沙盘,依然是眼中放光。

        “赵相公……”向宗回问道:“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赵卨看着沙盘上,那些围绕着大宋边境,密密麻麻的棋子。

        这位老将的眼中,露出凶光:“子发,老夫与熙河诸将,都已经下定决心了。”

        “此番,定要让西贼在兰州城下崩掉几颗牙!”

        “至于鬼章?”

        赵卨看向从溪哥城直到河州的肤公城之间的广袤原野。

        “来了,就不要再想走了!”

        西贼、吐蕃,从今年开春开始,就一直在整军备战。

        六月以后,他们在边境上的动作就越来越大。

        特别是西贼那边,他们在横山到处征粮、征丁。

        天都山那边,都快变成工地了。

        赵卨又不是瞎子,怎么可能不知道?

        何况,大宋如今,还能通过大量亲近大宋的眼线、内线,探知西贼的动静。

        没办法!

        漫长的宋夏边境,生活着成百上千個大大小小的羌人、党项部族。

        这些人,素来有奶就是娘,乃是典型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如今,西贼为了第六次兰州会战,大规模的强征粮食、青壮。

        不可避免的伤害到了这些部族的利益。

        加上,熙河路这边一改过去保守的政策。

        对于来投者,不问出身,不问地位。

        一概接受,一视同仁,全部安排去棉庄垦荒、种地。

        至于这些人里面有没有西贼探子?细作?

        熙河路的态度是不管!

        为什么不管?

        因为熙河的棉庄,对新来的零散逃人,都会搞一个下马威。

        一开始的几个月,会将棉庄最辛苦、体力耗费最大的工作给他们做。

        譬如说修渠、垦荒、堆肥等等。

        这些工作,一干就是一整天。

        任你是铁打的汉子,到了棉庄,面对这样的沉重的体力劳动,三五天下来,就要累到气喘吁吁。

        而且棉庄都在旷野,雇工们都是住在附近的棚子里。

        一般的细作、探子,只要进了棉庄,就和进了监狱差不多。

        而这些细作、探子,本都是西贼的贵族。

        至少也是小军官。

        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不出十天半个月,就会想要逃跑。

        但是,向宗回、高公纪很喜欢养狗。

        他们从汴京带来了大宋最有名的犬种——罗江犬。

        就是那个仁庙时代,御史宋禧上书让皇城养犬来作为警戒的罗江犬。

        这种犬种,是蜀地名犬。

        虽然体型小,但嗅觉发达,速度敏捷。

        经过特训后,它们能准确追踪气味,咬住就不放。

        又因为体型小,所以食量也少。

        于是,熙河上下纷纷派人去蜀地买犬。

        如今,大小棉庄,都养着罗江犬,少的几条,多的数十条。

        这些机敏、忠诚的小狗,对一切动静都很敏感。

        只要有人敢跑,它们就会立刻狂吠,通知主人。

        然后,带着主人追踪逃跑的雇工。

        除了罗江犬,熙河本地,还有着一种和狼杂交后的犬种。

        体格强壮,性情凶猛。

        如今,大都被官府、军队饲养。

        罗江犬和这种叫熙河犬的犬种,大小搭配。

        在熙河路编织成大网。

        只要进来的,想跑出去,就是千难万难。

        很有效的保护了各大棉庄的利益。

        如今,熙河各地的棉庄的雇工逃亡的成功概率,直接下降了百分之九十。

        而所有被抓回来的逃工,都会被官府重重惩处——因为违反契约,所以,他们必须为雇主无偿劳动一年到三年,以弥补损失。

        在此期间,雇主有权,给他们戴上枷锁、镣铐,以防止他们继续逃跑。

        在这样的铁拳下,熙河官府根本就不怕西贼探子、细作。

        甚至巴不得,他们多来一点。于是,直接将边疆敞开,根本不对逃人做分辨。

        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熙河有关方面,对西贼的动静,虽做不到了如指掌,但却也能大概猜出来。

        而西贼却对大宋这边,不说一无所知,至少也是浑浑噩噩。

        而早在上个月的时候,赵卨就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知道了西贼国相梁乙甫已经率领着西贼的绝对精锐主力铁鹞子,到了天都山下的皋兰行宫。

        梁乙甫和铁鹞子都来了。

        西贼大举进攻还会远吗?

        至于目标?

        想都不用想,必须是兰州!

        除了兰州,现阶段,熙河路没有第二个能让西贼如此大动干戈的地方。

        “如今,西贼国相梁乙甫,在天都山一带,集结了其卓罗和南、右厢朝顺两大监军司的三万精锐!”

        卓罗和南,右厢朝顺,皆是兰州直面的两个西夏监军司。

        其以唐代的凉州为核心,是西贼的核心领土之一。

        当年元昊立国,以其国为十二监军司。

        当时,卓罗和南与右厢朝顺,还是大后方。

        是西贼最重要的经济区和产粮区。

        但现在,随着熙宁开边,大宋拥有熙河兰会。

        曾经的后方,变成了前线。

        兰州因此成为西贼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快!

        “以贼之制,一旦发动,三万精锐,足可裹胁三十万丁壮,击我兰州!”赵卨轻声说道。

        这是没有疑问的。

        党项人的制度就是如此。

        以少数两三万精锐为核心,裹胁数十万的丁壮甚至老幼妇孺,对着大宋开始一波流。

        讲究的就是一个一力降十会。

        而且,他们根本不在乎丁壮甚至妇孺的损失。

        所以,过去历次宋夏战争,大宋方面总是容易被西贼庞大的军队所震撼。

        继而不敢轻举妄动,又或者因为击溃、击败几支西贼的弱军,得意洋洋,于是轻敌冒进。

        然后就被人切断后路,包围在狭小的地域,分割围歼。

        从三川口,到好水川,莫不如此。

        但大宋很快就吸取了经验教训。

        从范文正公、韩忠献公开始,就在边境开始筑垒。

        一个个堡垒,开始拔地而起。

        西贼在这些堡垒前,经常被撞的头破血流。

        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庙时代的广顺城之战,以及去年结束的定西城之战及五次兰州会战。

        有了这么多成功经验,赵卨自然不会抄错答案。

        他对向宗回道:“老夫意在兰州依托坚城要塞,固守兰州及其外围数十堡,与西贼相抗。”

        “使其不得寸进!”

        “待其粮尽,再以精骑掩杀,溃其主力,不求歼灭,只求击散!”

        “届时……”他舔了舔嘴唇:“西贼所裹胁的数十万无辜丁壮妇孺,便皆可解救。”

        “至于鬼章……”赵卨道:“老夫意将之放进来……”

        “然后择机包围,将之主力围歼!”

        自从被种谊赶出溪哥城后,青宜结鬼章,就带着他的部族,一直在高原上打转。

        甚至还吃掉过一支深入高原太远的宋军轻骑。

        这是青宜结鬼章,或者说青唐吐蕃的作战特点。

        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

        你想要,那就给你!

        但你若一旦深入太远,补给线拉的太长。

        那就不好意思了。

        直接切你后路,断你粮道。

        然后逼着你的大军,在高原上饿肚子,吃沙子。

        最终,兵力再多,也只能含恨而退。

        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杀出来。

        无论是大宋,还是党项人,都吃过吐蕃人的这个亏。

        而且是大亏!

        尤其是党项人,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些PTSD了。

        赵卨这样的老将,是很善于总结经验的。

        所以,他坚决拒绝了深入高原的作战计划。

        只是让河州和溪哥城,加大对青宜结鬼章麾下各部的拉拢、招诱。

        如今看来,效果显著!

        可靠情报显示,青宜结鬼章,正在打着迁徙的名义,带着他的主力,从高原上下来。

        只要他下来了,进入到大宋控制的区域。

        他再想走?

        可就由不得他了!

        这不止是赵卨的个人意见,也是熙河诸将,多日来的商议的结果。

        向宗回听着赵卨的话,点点头:“经略相公的计议甚好,未知吾能做些什么?”

        赵卨和熙河诸将一听,所有人的眼中,都放出光来。

        “老夫,只想请公事,再确认一次《元祐军赏令》,是否适用于熙河诸州?”

        向宗回认真的点头:“请相公以及诸位明公放心!”

        “朝廷旨意已下!”

        “当今官家,金口玉言,一字不改。”

        “军赏令中诸般赏格,绝不会短将士们半文!”

        这赏钱,即使朝廷不给,向宗回也会带着其他棉庄庄主包底兑现的。

        不是他们觉悟有多高。

        更不是他们有多么爱大宋。

        而是,他们都知道,这一战关乎到他们能不能安安稳稳的在熙河这里种棉花,发大财。

        同时也关乎着,他们的棉庄庄园里,能不能有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廉价雇工。

        要知道,开荒可是个耗费极大的事情。

        没有足够的人手,就根本开垦不了多少荒地。

        如今熙河路各州,还有七成以上的土地,默默的在原地,任由野草生长,任由山风吹拂。

        这些地里面,起码有四成,都是平地。

        很多荒地甚至就在黄河边上!

        每每想到这里,向宗回都是心如刀割。

        他还能在这熙河路待多久?

        一年?还是两年?

        不会超过三年的!

        他必须尽快的开垦出足够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变成他向宗回的产业。

        所以,向宗回比谁都希望官军大胜。

        他也比谁都舍得出钱!

        何况,向宗回其实并不需要真的自己掏腰包。

        朝廷通过永兴军和陕西路、成都路,转运来熙河的明年经费,早在八月初就已经在陆续押运送抵了。

        到今年十月,就可以全部到位。

        那可是足足四百万贯的军费!

        而且,小官家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命陕西转运司,送来了价值一百万贯的盐钞,作为收购熙河棉花的前期费用。

        旨意已经说得明白,余款会在棉花入京后,以交子的形式,送来熙河。

        手里有钱,向宗回自然敢承诺,也敢保证!

        听到向宗回的再次保证,在场的熙河诸将,都是兴奋无比。

        尤其是蕃将们,都在舔着舌头,在心中发誓,这次不把赵官家的羊毛薅秃,就对不住自己,更对不住自己的妻儿!

        没办法!

        过去,大宋对熙河这边的赏赐,经常不准确,不及时。

        就连他们这些蕃将的赏赐,也常常会拖欠。

        好在当今官家即位后,就在他们入京面圣后,命枢密院和户部,当场一次性结清了历年积欠的赏赐。

        甚至还给他们一分的利息作为补偿!

        这使得他们非常振奋。

        同时也对大宋朝廷,恢复了信心。

        如今,他们也都跟着向宗回、高公纪,种了些木棉。

        虽然不多。

        也就几十亩,百来亩的样子。

        可随着棉花的棉铃开始爆裂,进入收获期。

        他们就都知道,这东西肯定能赚钱。

        朝廷没骗他们!

        于是,对朝廷的信心再次上升!

        既然朝廷守信赏赐管够。

        那还等什么?

        西贼?

        又不是没打过西贼!

        去年的定西城和五次兰州会战,哪次没有把西贼打的哭爹喊娘?

        即使这次加上了吐蕃人。

        对熙河诸将来说,问题也不大。

        甚至,很多人都已经在幻想着击败西贼、吐蕃人,拿着俘虏们,开垦土地,种上更多木棉,赚更多铜钱的美好未来。

        这可是起码几十万的劳动力啊!

        得开垦多少荒地?种出多少棉花?

        于是,大家伙现在只盼着西贼、吐蕃人赶快来!

        最好冲着他们的防区来!

        ……

        赵卨带着向宗回,进了自己的书房。

        “辛苦公事了。”赵卨将向宗回请着坐下来。

        “不敢!”向宗回连忙拱手。

        “朝廷那边,还要劳烦公事和高管勾多多帮忙。”赵卨说道:“尤其是两宫慈圣,还请两位国亲,多多美言,不要让慈圣勿听了小人谗言。”

        向宗回当即拍着胸脯保证:“相公放心,有我向宗回和高君正在,无论是御史台的乌鸦,还是那太学里的跳梁小丑,都休想进谗言于慈圣之前。”

        至于官家?

        赵卨也好,向宗回也罢,都默契的没有提。

        因为他们心知肚明,现在熙河路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在那位小官家,一道又一道旨意的微操下,变成的这个样子。

        当然了——官家不会承认。

        因为所有旨意,都是内降的——也就是没有走通见司、都堂,然后再由马递送来,直接通过探事司的人,送到他们手里的。

        且所有旨意,都有火漆密封,而且旨意最后都有‘丙去’的嘱咐。

        “对了,高管勾呢?”赵卨好奇的问道。

        向宗回笑起来:“君正如今去了秦州,正在拜访赵思忠昆仲,请这两位昆仲来熙州,以安抚吐蕃百姓。”

        赵思忠、赵醇忠、赵继忠三兄弟,就是如今仅存的唃厮啰血脉了。

        作为佛子、赞普的后人,他们三兄弟虽然已经远离青唐诸部十几年。

        可依然在吐蕃各部,特别是底层牧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声望。

        请他们来安抚、宣慰吐蕃部众,是最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君正还将与普济怀恩大师一起恭请佛牙舍利,赐福熙河诸州,宣慰百姓……”

        赵卨一听,眼睛就亮起来,连忙问道:“普济怀恩大师,何时能到熙州、兰州?”

        在这熙河路,如今声望最高的和尚,莫过于那位被天子封为普济怀恩的智缘和尚。

        而最有名的,莫过于供奉于抹邦山资圣禅院上的佛牙舍利。

        若在战前,能迎请智缘和佛牙舍利来到熙州、兰州,那么对于士气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崇佛崇到可以不惜性命的蕃官、蕃兵。

        这可不仅仅是打鸡血这么简单!

        “大师和佛牙舍利,应在下月初,便可抵达熙州。”向宗回答道。

        “善!”赵卨抚掌。

        对于战争的胜利他有多了几分把握。

        当然,赵卨心里面明白,这肯定又是汴京官家内降的指挥。

        又是去请唃厮啰的孙子,又是去请智缘和尚和佛牙舍利助阵。

        赵卨一闻就知道,这是那位官家的风格。

        “对了,相公,方才包顺带着今年归义来的诸部军主来求我了。”向宗回想起了他来找赵卨的原因,就道:“还请经略相公给个薄面,也发个军贴与诸部军主。”

        赵卨微笑着点头,道:“既是公事求情,老夫自然得给公事一个面子。”

        “不过,诸部军主,却不能按熟部来点兵。”

        “得三丁或者四丁,才许抽一丁为保丁。”

        “而且,只能为后勤、辎重,不得上前线厮杀。”

        卡一卡这些新归义的部族,PUA一番,测试一番。

        这是大宋文官们惯用的手法。

        有些人甚至会故意贬低、羞辱那些部族首领。

        当然,这也容易翻船。

        所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特别是熙河这里,情况很特殊,这边蕃族人数,压倒性的超过了汉人。

        所以,要注意方法方式,不能太过。

        “多谢相公!”向宗回起身谢道。

        他和赵卨已经很熟了。

        所以两人经常能互相配合着默契演戏。

        就像方才在院子里,当着熙河诸将的面,赵卨故意说的那些话。

        他就非常配合。

        如今,这个事情也是一般。

        两个人,一个是唱红脸,一个是唱白脸,互相拿捏着尺度。

        说到底,都是为了国家!

        想到这里,向宗回就想起了自己辞京前,小官家对他喊的那一句:舅父。

        心中,顿时就暖洋洋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