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你们让朕很为难呐!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第二天,御驾正常出幸开封府。

        已经回京的燕辰和其弟燕援,担任御驾巡幸使。

        各领一支御龙直护卫。

        顺便说一句,现在的御龙诸直,已经全部加了一项新的训练内容——投掷。

        每天都要训练半个时辰。

        这是宫里宫外的共同意志。

        而御龙直们对此也没有意见——训练而已,多大的事情。

        况且,燕辰率领南下的御龙直们,都发了大财。

        尤其是那些御龙直们带回来的浑家。

        真真刺激到了这些在京城的御龙直!

        所以,训练都很勤快。

        一个个在宫中练的胳膊都快抡圆了。

        端坐在撵车中,赵煦翻着今天早上,从保慈宫那边送来,近来朝中内外诸事摘要。

        龙图阁直学士、朝奉大夫、熙河兰会路经略使赵卨,以磨勘改朝议大夫。

        中大夫,直龙图阁李之纯,落直龙图阁,改集英殿修撰,为河东路转运使。

        提点河北路刑狱公事唐义问为河北路转运副使。

        朝奉大夫穆衍为金部员外郎。

        朝请大夫孙路为陕西路转运副使。

        正议大夫,致仕老臣韩筮卒,上其遗表,乞恩荫子孙,从之。

        大宗正、高密郡王、安华军节度使赵宗晟言:定国军留后仲煜病重,乞赐御药、遣御医诊治,从之,命御药院选差御医,并赐御药。

        赵煦看到这里,就有些焦虑了。

        赵仲煜他是有些印象的,这是赵煦的堂伯,濮安懿王的第四子余杭郡王赵宗咏的长子。

        同时也是宗室里,与赵煦的父皇关系最好的堂兄弟。

        赵煦隐约记得,他小时候还在自己的父皇带领下见过这位堂伯。

        去年赵煦登基的时候,这个堂伯也曾在赵宗晟、赵宗景两位宗室长辈的带领下,给赵煦磕过头。

        当时的赵仲煜除了胖了点,其他看上去没问题,说话中气十足,一副年富力强,还能继续给老赵家开枝散叶的模样。

        可一年多一点就已经病倒了。

        而且大概率很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风,估计他也就这几天的事情了。

        老赵家的基因,真的有问题。

        十個病死的宗室,起码六个是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赵煦自然焦虑。

        他可不想和自己的父皇、祖父、曾祖等一样,中年一过,不是中风,就是糖尿病。

        他想多活几年,健康的活着。

        “看来,除了饮食继续保持现在清淡、少油腻的节奏外,朕还得加强锻炼。”

        “以后的饮子里的含糖量得继续降低。”

        “另外,开宝寺那边,得多供奉一点香油……中太一宫、东太一宫、集禧观更不能忘记。”

        “武成王庙、文宣王庙,也不能不拜。”

        三世为人,你要问赵煦相不相信鬼神或者更高维的存在?

        他当然是信的。

        所以,佛陀、道祖、五岳大帝、昊天上帝。

        能拜的都拜一遍。

        万一有效呢?

        就算没有用,也能求个心安。

        反正,这些寺庙道观,本来就是皇室敕建供奉的。

        想着这些,开封府就已经到了。

        “臣等恭迎陛下出幸!”蔡京带着开封府上下的官员,在府衙前,跪了一地,恭恭敬敬的迎接着。

        赵煦回过神来,在文熏娘的服侍下,走下撵车。

        “卿等免礼!”他轻轻摆手。

        然后,眼睛的余光,看到了一个披着紫袍袈裟的老僧身影。

        这老僧似乎注意到了赵煦的视线,立刻稽首,似乎唱了个佛号。

        此僧鹰鼻深目,肤色与中国不同。

        赵煦看了他一眼,就想起来了。

        “金总持?”

        这位可是密宗大师,将密宗一系的思想,在大宋传播开来的开路人。

        同时也是如今大宋佛教界的首领——西天三藏译经大师。

        “看来,即使是四大皆空的出家人,还是免不得,为俗世利禄而奔走。”赵煦轻声哂笑一声。

        不过,赵煦知道的,团结、安抚宗教界,也是他这个皇帝的本职工作。

        此乃大宋祖宗家法。

        自太祖以来,设传法院,以国家的力量,翻译佛经,传播佛法,广建皇家寺庙。

        同时,也以皇室的名义,建立道观,供奉五岳大帝及昊天上帝、道祖等道家神明。

        甚至允许景教、大食教、祆教等舶来宗教,在汴京、广州、明州等贸易城市中设立宗教场所,以便商贾们朝拜他们信仰的神明。

        这当然不是因为,赵官家们思想开明,已经有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

        这完全是出于朴素的实用主义政治理念和维稳需要的选择。

        士大夫们要团结。

        因为士大夫们可以帮助统治。

        宗教界也需要团结,因为大和尚、道士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宗教人士,可以帮助皇帝忽悠老百姓。

        不过呢……

        “还是得先晾一晾……”赵煦想着,就无视了金总持热切的目光,在蔡京等人簇拥下,向着开封府府衙而去。

        只在进入府衙前,对着冯景吩咐了几句。

        ……

        作为内臣,冯景还是很信佛的。

        他迄今,都在宫中供奉着地藏王佛,为李舜举祷告,以求冥福。

        所以,他在金总持这位传法院的‘御赐紫衣西天三藏译经大师’以及两宫册封的开宝寺主持,是无比尊重的。

        到了金总持面前,首先就合十一礼:“见过三藏法师!”

        “阿弥陀佛!”金总持还了一礼,宝相庄严的问道:“檀越此来是奉旨?”

        “嗯!”冯景恭敬的说道:“我奉旨意,转告大师,大家有德音:近来国事忧烦,不便相见,还请大师回开宝寺安坐。”

        “这……”金总持那双褐色的瞳孔中,闪着异色:“还请檀越,代贫僧上禀官家……”

        “愿请官家,拔冗召见……”

        “贫僧在开宝寺中,日夜为官家诵经祷告。”

        他也是没办法。

        他现在是开宝寺主持,整个汴京僧人都对他寄托了厚望。

        虽然说出家人四大皆空,不染外物。

        但,僧人们传法、诵经、祈福是很辛苦的。

        寺庙里供奉的佛像、菩萨塑像、罗汉、金刚们也需细细保养。

        此外,大家抄写经书,为天下祷告安宁,向佛祖、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也都需要钱。

        再者,终究僧人还未证得佛果。

        既不能辟谷,也没有炼成可以吸食香火存活的神通。

        总之,他无论如何,都得面见官家一次。

        冯景听着,连忙道:“法师的话,我必转告大家。”

        ……

        梅花厅。

        赵煦正在批阅着,蔡京奉来的各种公文。

        其实就是盖章,然后下一个。

        因为这些事情,大部分都已经办妥了。

        他来,只是最后确认一下这个事情是经过他首肯、同意后实施的。

        所以,这些公文,都是好事,都是推恩。

        比如说某个开封府的胥吏,当差二三十年了,从来没有犯错、犯法,有司为他求一个官身——大宋有制度,胥吏年劳,可以出官。

        当然,一般都是授给低级无品的官阶。

        而且,能不能有一个差遣,就纯看天意了——吏部那边,每年都有上千个选人在待阙。

        根本没坑!

        有些正经进士出身的选人,三年都未必能轮到一个缺。

        这就是冗官!

        官太多,缺太少。

        大家在拼命卷,胥吏年劳出官,除非肯去岭南那边或者偏远军州,做巡检或者监当官,一般也就是混个待遇,让子孙起点就是官户人家。

        也比如说,开封府下面的县、镇地方请求减免一些困难百姓今年赋税或者积欠官府的税款。

        像这种不会有错,完全是发福利的事情。

        现在基本都是赵煦来批了。

        蔡京还是很懂事的,知道恩自上出。

        而那些脏活、累活,自然就是蔡京和开封府的其他官员在做在做。

        出了事,肯定也都是他这个权知开封府渎职、误事。

        与清清白白纯粹只有仁爱的官家,毫无干系。

        故而,赵煦都不需要仔细看,随便扫一眼,就可以盖章了。

        他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盖章。

        直接让文熏娘帮他用印——大宋内廷女官,有帮皇帝读奏折、整理文书、用印甚至代表皇帝草拟文字,传宣于内廷有司的传统。

        那位太宗、真庙时代的司宫令邵昭明就是例子。

        正不断的看着文书,然后递给文熏娘,盖上那枚赵煦出幸开封府后,两宫让入内内侍省特制的‘开封之宝’,冯景就已经蹑手蹑脚的到了赵煦身后。

        “大家,臣回来复旨。”

        “金总持怎么说?”赵煦看了一眼冯景问道。

        “三藏法师言:愿请陛下,拨冗召幸……”

        “又言:必日夜在开宝寺中,为官家祈福。”

        “嗯!”赵煦点点头:“这大和尚倒是个知趣的。”

        “就是……”

        “其他大和尚不太知趣,让朕很为难呐!”

        朕即位都快一年半了。

        文臣士大夫、武臣勋贵、外戚们都已经乖乖的臣服了。

        大家都在说‘圣天子在朝,国家中兴可期也’。

        你们这些僧人怎么回事?

        难道没有听说过,高僧智缘在熙州的资圣寺里,已经宣告各方:当今官家,就是佛祖在人间的化身,是释迦牟尼佛的人间体。

        还有啊!

        你们的质库还有僧田,这么多年了,一直不给朕交税。

        这也让朕很为难!

        另外啊,当年玄奘大师,西求真经,鉴真大师,东渡传法。

        当代还有智缘大师,不顾老迈,前往熙州教化汉番各族。

        为什么,王师克交州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汴京的高僧们,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南下,去交州北方传法、度化众生?

        难道是朕德薄,所以不能感动诸位大师?

        还是说诸位大师,已经没有了佛祖的慈悲,不再顾念天下苍生,也不再愿意为了弘扬佛法而远涉千里?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