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城管祖师爷(1)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元祐元年五月已亥(十九)。

        胡及穿着囚衣,坐在潮湿的监牢中。

        他此时的状态极为狼狈。

        不仅仅头发全部白了,眼窝深陷,精神意志更是接近崩溃。

        蔡京穿着紫袍,在腰间系着,刚刚获赐的紫金鱼袋,风风光光的在开封府的官吏簇拥下,步入这个监牢。

        然后他挥了挥手,其他官吏就退了下去,留下蔡京和胡及在这个狭窄潮湿,散发着臭味的监牢中。

        胡及抬起头,看到意气风发,走到他面前的蔡京,惨然笑了一声:“蔡伊正,来看小人笑话的吗?”

        蔡京微笑着摇头:“不!”

        “看汝笑话的人够多了。”

        “本官是来谢汝的!”

        蔡京得意的把玩了一下自己腰间系着的那个紫金鱼袋。

        鱼袋是一种古老的大臣装饰,属于章服体系的重要组成。

        据说,在三王五帝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魏晋演变成龟袋,至唐变成鱼袋,唐制五品以上文臣才能配鱼袋。

        不过,那时候的鱼袋是有实用功能的——唐代的鱼符,被剖为左右两半,左半部分,在阁门官员手中,右半部分则被大臣们装在鱼袋中,每次出入禁中,都需要取出来查验。

        但大宋不然,鱼符不再装在袋子里,而是系在袋外。

        同时也不再剖开,分为左右,而是成为鱼袋的装饰品。

        因为出入宫禁的信物,已经换成了铜符。

        而这鱼袋因此就变成了纯粹的装饰性物品。

        一种在官场上用来区别地位上下尊卑的标准物。

        有无鱼袋,用什么样的鱼袋,是需要在上书的时候,写在奏疏、帖子抬头上的,和其寄禄官、差遣、勋爵并列的东西。

        比如蔡京,现在若是上书,就必须写:朝议大夫、龙图阁待制、上护军、莱阳郡开国候、权知开封府、御赐紫金鱼袋臣京。

        是的,蔡京现在升官了。

        寄禄官自从六品朝奉大夫升为正六品的朝议大夫。

        也有了爵位——莱阳郡开国候。

        从现在开始,他可以有食邑,并且享受国家重臣待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御赐紫金鱼袋。

        这是宰执的配置!

        历代以来,所拜宰执,皆在拜任之前,必得赐紫金鱼袋。

        蔡京能这么快就集齐这些待遇,还真得感谢胡及。

        若不是胡及,他起码还要一两年,才有可能得到天子赐紫金鱼袋,封开国侯。

        若不是胡及,他蔡京又怎会这般迅速窜起?

        一個被奸臣陷害的人,还能是什么人?

        必然是贤臣干将!

        不然,怎会被小人嫉恨?

        所以,蔡京的这些待遇,落实的非常快。

        天子诏书一下,在三省没有遇到任何阻拦,直接就通过了。

        胡及看着蔡京腰间那个紫金色的鱼袋,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但,胡及知道,自己绝不能破防。

        那只会让蔡元长兴奋!

        “尹正!”胡及冷冰冰的说道:“某会等着的,等着尹正,身败名裂!”

        “届时,或许道左相逢,还能和尹正,煮酒相谈!”

        蔡京哈哈大笑,道:“这就不劳足下担心了。”

        “本官来此,也是来通知足下的。”

        “依律令,本官已经签了文书,足下将编管梓州路苍溪县!”

        “本官心善,特地给足下在当地批了三十亩地,可供足下及其家人劳作,以得温饱!”

        胡及的脸色,骤然大变!

        他猛的站起来,盯着蔡京,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蔡京狞笑着,看着他:“足下还不知道?”

        “也对!”

        “囹圄之人,岂知外界!”

        “某,今已奉圣旨,暂署大理寺!”

        “汝之编管文书,便是某在大理寺签发的第一道命令!”

        蔡京什么人?

        肯定不是好人!

        得罪了他,还想跑?

        怎么可能!

        胡及浑身战栗,梓州路苍溪县?

        那是哪里?胡及不知道,但他知道,既是蔡京选的,肯定不是什么好地方。

        而且拨三十亩地?让他家妻小都得温饱?

        什么意思?全家流放吗?!

        “蔡元长!”胡及攥紧了拳头,怒视着蔡京,他是真的破防了。

        全家老小,跟着他一起流放梓州路?

        这路上,颠沛流利,囚车械送,想想都知道肯定不会轻松。

        全家都死在路上,都是常见的。

        因为他和他的家人,现在已经被开除出士大夫的行列,被追毁了一切功名。

        自然,也就不可能享受到那些文臣被贬的待遇。

        想要优待,门都没有!

        即使,他们侥幸可以活着抵达当地。

        但苛捐杂税、加征摊派,必然接踵而来。

        总之,不是在路上被整死,就是会在当地被虐死。

        这也是追毁出身以来文字这个惩罚,对文臣们来说,属于极刑的原因。

        因为它是慢性死刑。

        对士大夫们甚至是一种比凌迟还要可怕的刑罚。

        几个养尊处优的士大夫,能受得了日夜劳作,却依然喂不饱肚子的生活?

        而且,他们还得眼睁睁的看着家人妻小,跟着他一起沉沦。

        这也就难怪胡及回破防了。

        “不可能……不可能……”他呢喃着。

        让开封府暂署大理寺?

        国朝没有这样的先例!

        而且……而且……孙升他们答应过自己的啊。

        就算他被贬,也会照顾好的妻儿,安排好的家人生计的。

        “孙君孚!”他癫狂的喊着。

        孙升是国朝名臣孙观之子,父子的名声都很好。

        正是因此,胡及才相信对方的承诺。

        蔡京见着,微笑着戳破了他的希望:“足下谈起孙君孚?”

        “却是要告知足下,孙君孚已贬泰州,昨日圣旨,追究其在朝,枉法、渎职等罪,降授宣德郎,落直集贤院,再贬为荆湖北路,知施州。”

        孙升,自身都已经难保。

        降授寄禄官,在大宋是很严重的惩罚。

        因为寄禄官的升迁,不是磨勘得来的,就是政绩优异或者深得圣心,特旨越次拔擢而来。

        所以降授寄禄官,在大宋对一个文臣来说,几乎就等于宣告其政治生命终结。

        而孙升被降授为宣德郎——正好是京官顶点。

        根据碍止法,京官改朝官,必须有天子特旨。

        所以,孙升这辈子就被限制在了宣德郎上。

        甚至可能还会被秋后算账——当今官家,好记性,爱记仇的特点,朝野皆知。

        旁的不说,蔡京就知道,张吉案后,张诚一盗父墓、不葬亡母的案子,就有着那位官家在背后的努力。

        这是不整死张家不罢手啊!

        那孙升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蔡京感觉,孙升识趣一点的话,就该在施州赶紧死掉。

        不然就可能连累其父兄家族了。

        同样的道理,还有刘奉世。

        他也得抓紧死掉,别给君父添堵,免得自己将来不得体面。

        被贬的李定就很识趣——新州已传回消息:元祐元年四月,故正议大夫、龙图阁待制、编管新州居住李定卒。

        胡及听着蔡京的话,全身冰冷。

        孙升居然已经被贬出京,而且被降授了。

        他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于是,胡及惨然一笑,瘫坐下来。

        “尹正!”

        “嗯?”蔡京微笑着,看着胡及,他很享受现在的感觉。

        叫你害我!

        现在叫汝尝尝厉害。

        “某会在地狱等着尹正的!”胡及眼露疯狂的说道。

        “尹正迟早会下来陪某的!”

        和蔡京共事,已经有两年多了。

        胡及知道,蔡京的行事风格——没有原则,一切唯上。

        过去,蔡确叫他做什么,蔡京就做什么。

        而现在则是天子欲做什么,蔡京就去做什么。

        这样的人,必败!

        历史上已经有了无数先例了。

        蔡京怎会将败犬的诅咒放在心上?

        他摇摇头,道:“我蔡元长便是到了地府,阎罗王也会重用我!”

        他有能力,执行力强,道德灵活,没有原则。

        便是下了地府,也会卷死那些判官。

        ……

        福宁殿。

        赵煦陪着向太后,漫步在御花园中。

        “陕西的范纯粹上奏说,西贼国信使,已在庆州递了国书,乞入觐以贺太皇太后圣节。”

        “瓦桥关那边,也上奏言,北朝国信使耶律琚等,也在边境递国书,乞请入境。”

        “此外,广西那边也言,静海军节度使、交趾国王李乾德,遣其弟崇贤候李太德为国信使,已入邕州。”

        “章相公说,御龙诸直及御龙第一将,已奉圣旨,将择日班师回朝。”

        “此外,明州的陈睦言,见到占城、真腊等国使者,孚海而来,乞入汴京,贺太皇太后圣节。”

        向太后说着这些近来,从各方汇总到汴京的事情。

        赵煦在旁边默默听着,没有发言。

        他知道,庆寿宫那边,肯定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了。

        随着圣节将至,四方列国入朝的使团,会越来越多的。

        日本、高丽、吐蕃、于阗、大理,也可能会紧随而来。

        这是什么?

        万国来朝啊!

        到时候,狄咏率领的御龙第一将,再挟大胜交趾之威,在圣节前回答汴京,献俘太庙。

        庆寿宫面子、里子全都有了。

        还能不美滋滋?

        但赵煦却不在乎这些事情。

        他现在的精力,都放在了开封府的事情上。

        蔡京暂署大理寺后,正在开封府和大理寺中进行大清洗。

        一大批官吏都被借着李雍案的由头,而被清理出去。

        当然,赵煦也很注意力度。

        只让蔡京,处理了那些牵扯过深,或者风评太差的人。

        其他人……

        作为仁厚天子,赵煦当然得怀柔了。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嘛!

        可不能把人都逼到对立面去。

        抓典型,治刺头,剩下的还是要给机会的。

        没办法!

        大宋官场上,近亲繁殖,不是第一天了。

        尤其是开封府、大理寺中,好多人都是七拐八绕的亲戚。

        很多事情,真的离不开这些人。

        至少现在离不开!

        所以,只能先忍着,假意宽宏,日后清算。

        向太后却是说着说着,就忽然提起了一个事情。

        “六哥昨日给通见司下了旨意,让通见司,越次将驾部员外郎贾种民给排到了明日的陛见名单里?”

        “嗯!”赵煦点点头。

        “六哥怎忽然想起,要越次召见这个贾种民了?”向太后很好奇。

        在大宋,一切都是有制度的。

        便是成年皇帝,召见大臣,也都是由通见司安排排班。

        每天见的人的班次,也是有限制的。

        一般都是三班。

        只要特殊情况,才会加班。

        自然,很多大臣,哪怕升到了朝官,但在汴京为官时,也没有和皇帝有过说话的机会。

        何况,赵煦如今年纪小,所以,大臣们正常陛见,都是去庆寿宫里向两宫汇报。

        想见赵煦?

        必须是他亲自下诏到通见司,由通见司来安排。

        于是,赵煦即位这么久,好多在京的待制重臣,都还没有见过他呢。

        赵煦唯一一个见全的群体是——在京遥郡以上武臣。

        如今,赵煦忽然通知通见司,将一个朝官给放到了陛见名单里。

        而且,这个人的优先顺序,还排在了那些已经排队排了几个月的待制大臣之上。

        直接插队,明天就可以陛见了。

        这自然很显眼。

        赵煦笑了笑,道:“儿臣是为了表彰这个官儿的功劳,才要越次召见于其”

        “嗯?”向太后不太明白了。

        “母后有所不知,儿臣今年不是在开封府,成立了‘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公事’嘛?”

        “吾听说了一些。”向太后点点头。

        今年汴京城里出了好多事情,但,六哥亲自清理汴京外环和内环侵街的事情,向太后依然印象深刻。

        好多外戚命妇入宫,也说过这个事情。

        都说是——官家仁厚,施德不仁,妾等家里的官人都佩服的紧!

        向太后听了很开心,还赏了几个说话说得特别好听的命妇。

        赵煦道:“这汴京侵街一事,由来已久,儿臣曾与诸位经筵官一起商议,却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但是……”

        “自开封府判官李士良,向儿臣举荐了驾部员外郎贾种民为巡街使者后,儿臣听说,汴京内外拥堵的情况,已经大为好转,许多街道也无侵街的情弊了。”

        “所以,儿臣想要表彰一下这个官儿,就许了他这个恩典。”

        向太后听完,点点头,道:“这个驾部员外郎,倒是有些本事。”

        赵煦笑了起来。

        贾种民要是没有本事,谁有本事?

        实际上,当初赵煦只所以要成立那个‘提举汴京内外厢道路公事’的机构,就是给贾种民准备的。

        在他心里面,贾种民是最适合做这个事情的人。

        为什么?

        他是城管祖师爷!

        绍圣时代,主管汴京内外翻修的大臣。

        也是开了待制重臣,亲自拿着棍子,在汴京城里督工先例的人。

        所以,所谓的‘提举汴京内外厢公事’就是一个因人而设的机构。

        只是贾种民,官职太低,资序太浅,赵煦也不好越次拔擢,免得招蜂引蝶,才没有直接将其招入开封府。

        但谁知道,这个贾种民和李士良交情特别好。

        他居然通过了自己的努力,走通了李士良的关系,让李士良上书借调了他。

        赵煦大喜,自是欣然应允。

        然后……

        汴京人提前了数百年,开始享受到了城管的服务。

        当然,贾种民办事还是粗糙一点,暴力了一点,动辄棍棒相加,打的人满地滚。

        这是要批评的。

        另外,他现在干的那些事情,不赚钱啊!

        这怎么能行?

        赵煦必须召见他,面授机宜。

        “姓贾?”向太后想了想,问道:“可是故宰相贾文元公(贾昌朝谥文元)之后?”

        赵煦嗯了一声:“好像是吧?”

        “哦!”向太后颔首,心中却不免有了些隐忧。

        主要是,贾昌朝这个人当年的名声就很坏!

        嘉佑时代,公认的奸相。

        其在位时,打压异己,钳制论,为天下抨击。

        以至于嘉佑三年,文彦博罢相后,坊间论一传出贾昌朝可能接任的时候,整个朝野都炸锅了。

        御史台拼命反对,不断上奏,攻击其结交内臣,任用私人,横行不法的事情。

        贾昌朝被迫请郡以镇安军节度使、右仆射、检校太师、侍中兼充景灵宫使,出判许州。

        那是他最后一次在朝了。

        此后直至病逝,都再未回到朝堂。

        向太后年少时,没少听父祖说过贾昌朝的那些事情。

        心里面难免有些疑问。

        赵煦见着向太后的神色,就笑道:“母后若是不放心,明日和儿一起见见这个官儿?”

        向太后顿时摇头:“吾就免了吧!”

        六哥单独召见大臣,是很好的事情。

        特别是在见过了姑后,为了自己的名位,不顾六哥后。

        向太后就已经决定,要让这个孩子,承担更多职责,在朝臣们面前,展现更多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拥戴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毕竟,亲贤宅里的徐王灏,可不像已经死心的样子。

        而那位二大王,在先帝驾崩前后做的那些事情,可谓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也就是现在这个孩子,还太小,还在长身体。

        但凡他能有个十四岁。

        向太后早就已经带着庆寿宫,一起回内廷颐养天年了——庆寿宫不想答应都不行!

        因为,三衙之中,想当从龙的人,一抓一大把。

        便是这皇城司里,也已经有很多人,明里暗里的暗示过了——娘娘,俺们只效忠官家和娘娘!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