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章 资本主义发芽了(2)
书名: 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韩维从未见过,眼前这样的事情。

        数以千计的妇人,提着箩筐,叽叽喳喳的从安节坊中走出来。

        大宋朝不是没有女人出来做事。

        汴京城里,就存在着大量给人做饭食的厨娘,也有着靠给人洒扫、浆洗衣物赚钱维生的健妇。

        但像这安节坊这般,一次性涌出成千上万的妇人……

        韩维此生都没有见过!

        于是,竟楞在原地,僵持了许久。

        而从安节坊内出来的妇人们,见到官道上,出现了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穿着锦衣,戴着幞头的老人。

        这老人身边,十余位穿着短衣,腰间挎着刀剑的壮汉。

        即使是这些妇人,多数没见过世面,却也知道,那马上的老者,定是京城的贵人,了不得的人物!

        于是,妇人们纷纷下意识的低下头去,远远的开始避让韩维所在的地方。

        这不是韩维有王霸之气。

        实在是这大宋朝官府,积威已久,给广大州郡百姓的身心与心灵,都迭加了巨大的恐惧——赵官家们,也就是对开封府有些温情,再严格一些的话,应该是限定汴京城。

        出了汴京城,过了开封府。

        京西、京东、河南府、大名府,哪路百姓,没尝过官府的棍棒鞭子教化之恩?

        可怜这些妇人,一年前还只是淮南、京西地界上老实巴交的农妇。

        平日里,见了官府的差役,都是战战兢兢,连头也不敢抬,甚至鞭子抽在身上,也不敢吭声。

        何况如今流落京城,成为坊场的女工?

        自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于是,竟自动在韩维身前、身后十步之地,形成了一个无人地带。

        这就让回过神来的韩维,很是受用,骑在马上都抚起了花白的胡须。

        他素来高傲!

        元丰年间,韩维知许州时,旧年的恩相晏殊之子晏几道在许州的许田镇为监当官。

        听说他到任,便写了一首诗,送到韩维面前,想着让韩维抬举一番。

        结果,韩维直接当面毫不客气的批语:得新词盈卷,盖材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材,补不足之德,不胜门下老吏之望!

        可怜晏几道,当时已年近五十,依旧被韩维以近乎孩视的‘郎君’相称,批语更是不留半分情面,只差没有指着鼻子骂废物了。

        从此,晏几道再也不与乃父旧年门下之人往来。

        这样的韩维,自然对安节坊中的女工,主动避让自己,深感得意。

        “看来老夫,果有几分人望!”

        “连这京外妇人,也知避让!”

        “待大兄百年……”

        “都堂之上,当有吾一席之地!”

        韩维正这样想着,安节坊中就走出来一个穿着紫袍窄袖公服的官员。

        这官员到了韩维近前,拱手拜道:“开封府街道司权安节坊内外诸公事李筑,见过相公!”

        “未知相公大驾光临,有何钧令赐下?”

        韩维骑在马上,居高临下见着那官儿,轻哼一声:“街道司?”

        “贾种民的下吏?”

        叫李筑的官员,听着韩维直呼自己顶头上司的名字,顿时一凛,忙不迭的拜道:“回相公,下吏正是贾街道门下小吏……”

        “还请相公赐下尊讳……”

        韩维嗯哼一声,对着自己身前的老元随摆摆手。

        后者拿出一块铜牌,到李筑面前一晃。

        鎏金的铜牌,边缘有着龙纹,在龙纹中心,篆刻着一个韩字。

        李筑顿时心头一震,连忙躬身:“原来是韩相公当面!”

        国朝姓韩的,都是真正的天龙人。

        相州韩氏,乃韩忠献公之后,韩忠献公子韩忠彦如今官拜礼部尚书。

        颍昌韩氏,更是父子皆宰相,兄弟皆重臣!

        韩维看着李筑,心中念头一动,便吩咐道:“老夫来此有事,欲与汝相询!”

        “不知李公事,可愿赐教?”

        话虽然说得客气,但语气却是颇为高冷。

        李筑哪里敢拒绝?

        连忙拜道:“相公有令,下吏岂敢不从?”

        便恭敬的将韩维,请进了安节坊中的官衙。

        韩维进了安节坊,便开始打量起坊中的布局。

        就见着,坊内的诸多屋舍、民居,似乎皆已被人打通院墙,连成了一片。

        曾经的院子,也都搭起了屋瓦,延绵向前。

        短的有三五十步,长的百余步。

        而且,一路走来,整个安节坊,大半的屋舍、民居,皆被改造成了类似的长屋。

        想来,这便是这安节坊所谓的作坊了。

        等到了安节坊内的官衙,李筑将韩维,请到衙后的内宅庭院,又命人奉来茶水点心,这才躬身问道:“相公大驾光临安节坊,下吏惶恐,愿请相公赐教!”

        韩维端起茶汤,象征性的抿了一口,然后悠悠道:“老夫久在外郡为官,今番回京,听说汴京城外安节坊,做得好大营生,便来一观!”

        “果然不凡啊!”

        李筑面朝皇城方向拱手答道:“回禀相公,此皆官家圣德,推恩百姓万民所致!”

        “若无官家,驰纺织之专利,又命有司造太母车、圣母梭以恩民……哪来今日安节坊之盛?”

        这是实话!

        在元丰八年前,除了农村的农妇,自产自销的布匹外。

        天下一切纺车、织工,皆乃赵官家之专利。

        一般人休说买拿着这个当营生了,便是碰一下,都可能得去开封府的牢狱里走上一遭。

        但,当今官家,以至德驰纺织之官榷,让利于民,使百姓皆得营生。

        又命专一制造军器局,造太母车,明发天下,使百姓皆知太母车之图样。

        于是,汴京内外,一时皆是机杼之声。

        可能是想要在韩维面前表现,也可能是为了夸耀,李筑接着又道:“相公可知,如今仅仅是安节坊内,便有多少太母车?”

        韩维摇头。

        李筑伸出两根手指:“起码两千余辆!”

        “太母车纺纱,数倍于旧纺车,数十倍于纺锥!”

        “于是一妇一车,一日便可纺纱数锭!”

        “下吏坊中,最大的作坊主,李氏纱场,一月就能织布上万匹!”

        韩维听着,瞳孔猛然紧缩。

        一个作坊,一个月织布上万匹?!

        这怎么可能?

        韩维可是做过亲民官的,所以他知道,哪怕是民间织布能手。

        想要织出一匹布来,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

        所以,一个万户上县,每月产布不过数千匹。

        这就是布帛价格昂贵的缘故。

        但在这安节坊,一个作坊一个月就能产布上万匹?

        超过一个万户上县的产量!

        这太夸张了!

        另外……

        “这许多的布,卖得掉吗?”韩维沉声问道。

        “怎卖不掉?”

        “嗯?!”

        “相公有所不知,当今官家,早有旨意,命诸司专勾司逐月按市价之七成收布,以平准布价……”

        “仅仅是上个月,安节坊中诸作坊,就向诸司专勾司,售布几近两万匹!”

        韩维听到这里,眉头皱起来。

        诸司专勾司他知道,乃先帝元丰二年所立,作为京中有司官员、禁军将校、兵卒的俸禄发放、审核之司。

        凡百官俸禄、禁军军饷,皆当先请券于粮科院,然后送诸司专勾司审计,确验无误,方能发放。

        当今天子即位后,命入内内侍省押班刘惟简提举诸司专勾司。

        然后,命都堂、户部,协理诸司专勾司诸公事。

        于是,不止在京文武官员、禁军俸禄等钱,就连诸部营作、宫室修葺、道路维护、河堤修建等天下事,也都需要先报告于户部,列出大概费用清单,经户部审核通过,然后报都堂批准,拿到了相关宰执的签押,再送诸司专勾司审计核准,才能放款开工。

        这是元祐新政之一,号为预算审计之制。

        传说,不止是现在的工程营建,将来便连国用开支、诸路计划,也要先做一个预算,然后走一遍户部、都堂、诸司的程序。

        这法子的提出者,乃是户部侍郎章衡。

        因章衡提出此法,因此上下怨言颇多。

        此刻,韩维听到,诸司专勾司,居然还做起了过去市易务的平准之事。

        他自然是难免忧愁。

        于是,韩维问道:“诸司专勾司可曾有强买强卖之事?”

        李筑拱手答道:“相公!”

        “诸司专勾司,何须做这等事情?”

        “那些作坊主们,都是求着诸司专勾司收布的!”

        “嗯?”韩维不解了,诸司专勾司,以市价七成收布,那些作坊主怎会愿意?

        “相公有所不知,如今汴京内外之纺车,何止数千?”

        “每月织布,何止数万匹?”

        “汴京城,如何吃的下这许多的布匹?”

        “官家圣德,以市价七成收布,作坊主们高兴都还来不及!”

        “因为,便是七成的布价,他们也有得赚!只是少赚些罢了!”

        “且诸司专勾司收布,从来都是现金给付,作坊主们等于只要织出来布,就可以换成钱!”

        “如何不愿意?”

        韩维听着,嗯了一声,然后看向李筑:“李公事,且坐下来说话!”

        这个小小的坊中公事在方才的问答中,表现出了不俗的见识,其对本坊事务,可谓熟谙于胸,于是得到了韩维认可。

        韩维只是高傲。

        但他也爱提拔人。

        这是韩氏三兄弟的为官之道——他们兄弟,都是恩荫官出身(其实他们都考中过进士,但因为中进士的那一年,他们的爹还在两府,所以群情激愤,于是他们兄弟‘自愿’放弃了到手的进士功名)。

        恩荫官出身,想要走到高位,就得有人辅佐。

        故此,韩维这一生,前后发现、举荐了数百名大小官吏。

        有着至少十余位待制级大臣,都曾得到过韩维的荐举。

        甚至还有人改官,是拿到了韩维担保。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韩维越发的喜欢提拔、举荐人才。

        这甚至已成为了他人生暮年,为数不多,依旧能叫他兴奋的事情。

        过去三年,他在河南府和大名府,就先后向朝廷辟举、保举了数十人。

        乃兄韩绛,乃弟韩缜,俱是如此。

        几十年下来,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这也是韩绛,能在回京后,顺利推动他的议程和改革的缘故——京中六部有司,皆有他或他的兄弟曾施恩提拔的人。

        其中不少人,还是在关键位置上。

        天下诸路,也同样有着大量韩家的门生故吏。

        恩相的法度,这些人自然愿意推动,以报答当年的提拔、荐举之恩。

        有了这些人,韩绛何愁做不成事?

        如今见着这李筑,不卑不亢,回答得体,做事勤勉,对于本职工作掌握熟悉。

        韩维自然有了点爱才之心。

        李筑受宠若惊,连忙拜谢,然后坐到了韩维面前。

        等李筑坐下来,韩维便问道:“李公事方才说,朝廷以诸司专勾司,逐月按市价七成收布……”

        “上个月甚至收布两万匹!”

        “公事可知,这许多的布,诸司专勾司收了去作甚?”

        “回禀相公,下吏曾听人说起过……”李筑低着头答道:“似乎诸司专勾司收布后,或卖给辽人,或将之以军赏,发去了沿边诸路……”

        “此外今年科举,朝廷赐给贡生贡服、贡靴就是用的我安节坊所织的綀布!”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筑有些与有荣焉。

        韩维微微点头,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隐约猜到了,天子对他说的话的意思了。

        但他还想知道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多的细节。

        于是,沉吟片刻后,韩维对李筑道:“老夫想见一见,贵坊中的作坊主!”

        “未知公事可愿代为引荐?”

        李筑拱手:“下吏谨遵相公钧令!”

        当即就换来一个差役,命其去将安节坊内最大的作坊主李二虎传到官衙来问话。

        “善!”韩维见着抚须而赞。

        然后,就问起了李筑的个人情况。

        李筑自然是知无不言,将自己的情况简单的做了个介绍。

        原来这李筑字弦乐,今年二十五岁,元丰八年他进京赶考,却因当年贡院失火,只能重新再考。

        结果发挥失常,落了榜。

        本来他是打算回乡的,奈何彼时他的盘缠花光了,只能滞留汴京,在大相国寺那边摆摊,赚些回乡的盘缠。

        这一滞留,就等到了当年的僧录司弊案爆发,天子开吏员公考之制。

        他当时已身陷囹圄,也顾不得许多,便报考了。

        然后顺利的进入僧录司为吏,元祐元年调任街道司,属于是街道司最初那一批跟着贾种民在汴京城里,做城管的吏员了。

        故此,在去年被贾种民提拔,送到了安节坊内,成了提举安节坊内外诸公事,虽是不入流的官,选人都算不上。

        但也算是官了!

        韩维听到这里,顿时好奇的问道:“李公事没有参加今年科举?”

        李筑露出一个无奈的神色:“下吏是江南西路吉州人士……”

        “哦!”韩维顿时秒懂。

        大宋天下解额,以东南六路最难。

        东南六路中江南西路解额也算是前三的强者了。

        经常几千人抢二三十个解额。

        而大宋之制,解额一考一用。

        所以,解额并非考中就不用再考。

        这次考完,没有考中进士,下次再想进京,就还得再考一次。

        这李筑既得了贾种民看中,自然是不肯回去和吉州老乡再卷一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