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速战速决!】
书名: 大宋泼皮 作者: 很废很小白 分类: 穿越

        

        四月初五。

        齐军九万大军,兵临大同府,于城外十里处扎营。

        韩桢率领麾下将领,正在巡视后勤辎重。

        “开箱。”

        在韩桢的吩咐下,两名后勤处的辅兵撬开木箱,掀开牛皮布,露出下方的火器。

        耶律余睹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都说齐军火器犀利,他却一直无缘得见,心中实在好奇的紧。

        眼下终于得见,他自然不肯错过分毫。

        韩桢拿起一颗火器,检查一番引线,见引线干燥,不由满意地点点头。

        云州的雨停了,可南方中原等地的春雨还在断断续续的下着,为了让火器保持干燥,军工所那边没少下功夫,木箱里不仅装有干稻草,还撒有石灰粉吸水,外加牛皮布蒙上。

        看着火器古怪的外形,韩世忠稀奇道:“陛下,这便是新式火器?”

        “不错。”

        韩桢轻笑道:“军工所改制后,去除了不少弊病,还将威力提升了三四成。”

        “嘶!”

        话音刚落,韩世忠、魏大几人不由吸了口凉气,眼中满是兴奋之色。

        原本的火器威力已经很强了,还提升三四成,这得是多犀利?

        小武咽了口唾沫,提议道:“陛下,不如点一颗试试看?”

        韩桢摆摆手:“不必了,一颗火器从中原运到此地不容易,还是留待战场杀敌的好。况且,军工所已经实验了百余次,新式火器二十步内,可穿巨盾或满挂步人甲,三十步内可穿两层铁铠。”

        威力提升是必然的,以前的火器催发火药只有一根竹管,因为陶罐内要填装大量的铁钉铁蒺藜。

        新式火器则不同,弹片与外壳是一体的,这就节省出了大量空间,用以填充火药。

        填充的火药多了足足一倍有余,爆炸的威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耶律余睹听得惊骇莫名,二十步内可穿步人甲?

        这他娘的是仙器不成?

        这时,却听韩桢继续说道:“汝等放宽心,能列装在军中,送往前线的军械,都是经过军工所百般测试,朕决不会,也决不允许拿将士们的性命当儿戏。”

        “陛下英明!”

        众人齐齐高呼。

        “报!”

        恰在这时,一声急报传来。

        “传!”

        韩桢吩咐一声。

        下一刻,仇牛快步走上前,双手抱拳道:“启禀陛下,大同府城中密探传出消息,完颜宗翰派人大肆搜罗棉衣及裁缝。”

        这个举动过于怪异,虽然城中潜伏的密探不明白其中关键,但隐隐觉得不对劲,于是费尽心思,冒着暴露的风险,将这则消息送了出来。

        “棉衣?”

        韩世忠等人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唯有韩桢眼中闪过一丝惊奇之色,他倒是没想到,金军竟然这么快就发现了棉衣能够挡住弹片。

        见他这副表情,魏大好奇道:“陛下知晓金军的打算?”

        “朕确实知晓,不过汝等不必在意。”

        韩桢笑着摆摆手,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单纯的棉甲,其实挡不了弹片。

        毕竟只是棉花,不是凯夫拉纤维。

        若棉甲真能挡住弹片,那明清时遍地都是棉甲,火器也就没有发展的必要了,欧洲更没必要在板甲上下功夫了。

        任何一种军械能得以发展,说明必然有大用处,否则便没有发展的必要。

        马槊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五代十国之前,马槊作为马步兵器的王者,经过了数百年战争的检验,毋庸置疑。

        但随着重甲的普及,立即让马槊销声匿迹。

        火枪也是同理,如果棉甲效果真有那般好,火枪决计会被东西方抛弃,转而寻求另一种武器。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鸟铳不能大伤,这几个字已经道明了棉甲的本质。

        面对火铳,有一定防御效果,但不多。

        被火铳击中受伤是必然,不过却不像铁甲那样重伤或当场毙命,能提高存活率。

        这还是最原始的慢速火铳,威力比之火器与野战炮差远了。

        连火铳都挡不住,如何能挡住火器和野战炮?

        至于完颜活女的例子,纯粹是当时恰逢阴雨绵绵,导致火药受潮,哪怕经过炮手烤灼,也没有彻底变干,影响了爆炸时的威力。

        “如此就好。”

        见官家如此自信,魏大几人不由放下心来。

        接着,韩桢率领一众将领,又巡视了一番野战炮和攻城炮。

        如今,前线的野战炮共计一百八十尊,黄铜浇筑的攻城炮三十尊。

        “这便是火炮?”

        耶律余睹手轻轻拂在冰冷的炮身上,面露惊奇。

        韩世忠悄悄看了眼韩桢,见他微微点头,这才笑着解释道:“火炮只是统称,晋王手中的乃是攻城炮。”

        耶律余睹好奇道:“当初在金军,随完颜娄室围攻神武镇时,也曾目睹过,声若炸雷,莫非韩都帅当初便是凭借此物,数次打退金军的强攻?”

        “非也。”

        韩世忠摇头道:“那是野战炮,射程三四百步,范围极广,多用于敌军密集冲阵之时。而攻城炮,最远可射两里地,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

        “两里?”

        耶律余睹倒吸了一口凉气,身后的韩福奴三人,更是面露惊惧。

        韩世忠说道:“晋王莫急,待过几日大战,便能知晓它的威力!”

        ……

        其实完颜宗翰心里也清楚,想靠棉甲彻底挡住齐军的火器火炮根本不现实,可只要能起到一定防护效果,能保证前军精锐不溃,那就完全可以接受。

        至于伤势……

        在战场之上,除非缺胳膊少腿,或开膛破肚,否则一律归为轻伤。

        轻伤不下战场,继续拼杀是常态。

        不过他还是高估了大同府的富裕,一番搜刮下来,收集的棉衣只够制作三四百副棉甲,比预想中的千余副差太远了。

        木棉本就是南方树木,北人御寒有皮裘,极少人会买棉衣。

        没办法,完颜宗翰只能将这三四百副棉甲配备给麾下的精锐,外层再穿一副铁铠,配合巨盾,勉强可以顶住火器、火炮的轰击。

        这支装备了棉甲的精锐,需谨慎使用。

        好刚用在刀刃上!

        尽管都说齐军火器凶猛,但完颜宗翰却对这次大战信心满满。

        军械终归是外物,当初他随阿骨打起事时,部族之中能战之士不足千余,铁甲只有可怜的二十九副。

        结果那又怎样?

        照样打的辽军丢盔弃甲,屁滚尿流。

        所以说,将帅和士兵才是根本。

        如今十二万打九万,且骑兵数量是对方的三倍,优势在我!

        ……

        四月初九,阴,微风。

        这一日,大同府大门洞开,完颜宗翰率领一众亲卫,架马来到军营之中。

        不多时,十二万大军出营,直奔齐军而去。

        等了四日,总算等来了阴天,完颜宗翰不想放过这样的好时机。

        “报!完颜宗翰出城赶往军营,疑似出兵迎战!”

        听到这则战报,韩桢微微一笑:“可算给完颜宗翰等到阴天了。”

        闻言,耶律余睹提议道:“陛下,这两日恐有雨水,对火器发挥不利,不如择日再战。”

        十万人以上的大战,不是短短一两天就能分出胜负的,往往需要打数日,甚至一两个月都有可能。

        毕竟人数摆在那里,双方光是摆开军阵,就需要半日时间。

        他没有亲身经历过火器与野战炮在野战时的表现,倒也可以理解。

        韩桢却摆摆手:“不必,速战速决!”

        他没有太多时间耗在云州,同时对麾下将士有绝对的信心。

        况且,经耶律余睹叛金降齐一事,对齐军士气打击极大。

        十二万其中,半数都是契丹人,不少人在军中受到女真督军的欺压,他们会怎么想?

        不论是军械还是士气,双方都不在一个档次。

        正是考虑到这些,所以韩桢才敢做出这个决定。

        决定之后,韩桢开始下令:“韩世忠统三万前军,武保为副将,从旁协助,率先出营。”

        “末将领命!”

        “魏大统后军,于军为副将。”

        “末将领命!”

        “何灌统兵一万八千,负责左翼。”

        随后,韩桢又将目光看向耶律余睹:“晋王率领麾下将士,负责右翼。”

        耶律余睹神色一凛,郑重道:“臣领命,必不负陛下所托!”

        他知晓,齐国是自己最后的避风港了,所以此战必定要好好表现。

        三姓家奴,自古就受世人唾弃。

        如果再被齐国赶走,那就再也没有人会真心接纳他,下场必定凄惨。

        郭药师就是如此,先叛辽,后又背刺怨军上官,投了辽国,接着又投靠宋国。金人南下,又投了金人……

        后来还打算投靠韩桢,不过被韩桢杀了。

        原时空里,郭药师的下场很凄惨,被完颜宗望找了个借口处死。

        反复无常,屡屡为变之人,下场基本都好不了。

        “报!金军四万前军出营,距此八里!”

        “报!金军前军距此五里,摆开阵型,中军出营!”

        “报……”

        一则则战报,从前线传来。

        与此同时,韩世忠率领三万前军已经出发。

        双方前军于大同府外五里旷野相遇,不过却并未开战,而是相隔一里,各自摆开军阵。

        韩世忠坐在马上,手持一副单筒望远镜,打量着对面的金军。

        这玩意儿是最近几日,随着粮草辎重从南方运来的,一共就三幅。

        主要还是制作工艺落后,想要烧出一片彻底没有气泡的纯净玻璃,难度太高,只能看运气。

        如此一来,产量自然高不了。

        前期产的几副望远镜,优先供应了海军。

        这三幅望远镜运来后,立即被一众将领惊呼为神器。

        一副被他赏赐给了耶律余睹,另一副则分配给了韩世忠,至于其他将领,就只能再等等了。

        武保在一旁看的眼馋,目光热切道:“韩将军,让俺也看看。”

        韩世忠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递了过去,口中叮嘱道:“你可得小心些,莫要弄坏了。”

        “俺省的!”

        小武兴高采烈的接过望远镜,立马摆弄起来。

        见他动作稍稍粗暴了些,韩世忠心疼的眼角之抽。

        “啧!此物端的神异,相隔一里,却如近在咫尺,一清二楚。”

        小武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

        韩世忠面露得色道:“那是自然,据说此物制作极其不易,烧制上百炉琉璃,也不一定能凑出一对镜片。”

        如此贵重之物,陛下却赐予他,可见对他的信任与宠爱。

        ……

        时值正午,双方大军才彻底集结完毕。

        此刻,正在紧锣密鼓的摆开军阵。

        双方兵力加在一起足有二十余万,算上运送辎重的民夫,直逼三十万。

        彻底铺开之后,举目望去,黑压压的一片。

        也就是平原旷野,换一个地方,压根铺不开军阵。

        齐军还是常规的雁行阵,四千骑兵一分为二,两千安置在右翼,两千安置在后军。

        一百八十尊野战炮,则全部安置在左翼。

        此时,双方民夫都在搭建高台,用以安置战鼓和军旗。

        不过除了高台之外,齐军还有数千民夫,则在挥舞着铁锹铁铲在刨土。

        刨出的黄土,用木锤不断夯实。

        不消片刻,七八个三米高,十米长宽的黄土高台便出现在中军与前军之间。

        接着,在炮手的指挥下,民夫奋力推动着重达六七千斤的攻城炮,顺着斜坡来到黄土高台上。

        三十门黄铜浇筑的攻城炮矗立在黄土高台上,炮管遥遥指向金军。

        坐镇前军的完颜娄室见到这一幕,神色顿时大变,立即架马来到中军。

        “元帅,齐军在架设火炮,末将粗略数了一下,足有二三十门。”

        闻言,完颜宗翰面色凝重道:“是可射数里远的火炮?”

        “想来应该是。”

        由于隔着太远,完颜娄室也看不太清,但既然齐军将火炮推上高台,自然不会是野战炮。

        念及此处,他沉声道:“齐军打算利用火炮袭杀元帅,不可不防。”

        完颜宗翰思索道:“既如此,我与帅旗分开便是。相隔如此之远,齐军炮手决计看不清,只能依靠帅旗辨识。”

        “可。”

        完颜娄室点了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完颜宗翰面色郑重道:“此战拖不得,火炮对军心士气影响颇大,能否获胜,就全看你与银术可了。”

        “元帅放心,末将必定不负所望!”

        完颜娄室语气坚定,眼中透着强烈的自信。

        这一战,完颜宗翰家底尽出。

        八千拐子马,外加四千铁浮屠,便是他的底气所在。

        铁浮屠并非一般的重装骑兵,上马冲锋,下马亦可步战,且步战实力极强,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

        要知道,金国拐子马有很多,但铁浮屠满打满算,拢共也就只有六千。

        举国之力,才堪堪打造出的这六千铁浮屠。

        相比之下,青州铁骑就差了不少。

        士兵差距不大,关键在于战马。

        并非所有战马,都适合作为重装骑兵,因为人马俱甲负重极大,这对战马的耐力有极高的要求,否则仅仅一个冲锋,战马就没力气了。

        金国取代辽国后,控制了茫茫草原,有了稳定的马源。

        中原就没这个条件了,尤其是韩桢先前偏居一隅,那五千重装骑兵,属于生拉硬凑,战马也是良莠不齐。

        所以很多时候,他麾下的重甲骑兵,只有在一锤定音时才会动用。

        说白了,就是战马质量不够,只能选择尽可能保存体力。

        当时打打赵宋完全够用,可要在平原之上,和金人大规模野战,那就不行了。

        这也是为何,后来韩桢将重甲骑兵裁减到二千的原因。

        未时一刻,金军率先整军完毕。

        咚咚咚~

        沉重激昂的战鼓声,渐渐响起。

        完颜活女率领的三万前军,大步朝着齐军踏去。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