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儒教大宗师!】
书名: 大宋泼皮 作者: 很废很小白 分类: 穿越

        

        秦桧前脚刚走,后脚就有太监将两人在书房密谋之事,一字不漏的告知了宋徽宗赵佶。

        听完之后,赵佶微微叹了口气:“皇儿大了,不省心啊。”

        大太监李彦问道:“太上皇,是否警告一番?”

        “不必了。”

        赵佶摆摆手。

        李彦悚然一惊,不可思议的看着赵佶。

        也就是说,太上皇同意陛下的计划了?

        嘶!

        念及此处,李彦小心翼翼地劝道:“太上皇三思啊,金人与伪齐皆是狼子野心,不如让他们狗咬狗,我大宋坐收渔翁之利。”

        “还用你说?”

        赵佶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

        李彦一个激灵,赶忙跪地:“太上皇恕罪,奴婢一时失言。”

        “起来罢。”

        赵佶撇撇嘴,教训道:“你也算朕身边的老人了,怎地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

        他之所以同意联金抗齐,收复故土只是次要。

        真正的目的,是灭掉伪齐。

        大宋自立国以来,一直以中原华夏正统自居。

        虽然后来辽国受到汉化的影响,也开始争华夏正统,但谁都没当回事。

        蛮夷就是蛮夷,契丹人这个身份,注定了他们说破天,后世都不会承认他们是华夏正统。

        但伪齐不同,韩桢是实打实的汉人啊,伪齐也是实打实的汉人国家。

        最关键的是,传国玉玺!

        切莫小看这个东西,传国玉玺的影响力可不仅仅只针对普通百姓,而是士大夫和地主士绅这个阶级。

        后唐与辽国一样,都是异族,是由沙陀人建立,但从始至终,后唐都宣称自己是唐朝正统,甚至就连宋初时编纂的五代史,都承认后唐乃中原之正统。

        为何?

        除了李存勖祖上是唐朝授封的晋王,人家还拥有传国玉玺,这才是关键。

        本来嘛,自后唐覆灭,传国玉玺消失,大家都没得争了,有没有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可现在不一样,传国玉玺又蹦了出来。

        而且还是出现在伪齐的登基大典上,由南唐公主献上,这代表了甚么?

        天命所归!

        与此同时,大宋华夏正统的身份,也遭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一個占据中原的纯粹汉人国家,且拥有传国玉玺,从法统上来说,比之大宋更正统。

        以前,在士大夫和门阀士绅眼中,韩桢只是个泥腿子,心中看不起,加上大宋与他们利益绑定在一起,大多都不愿投贼。

        可如今不一样了,人家是天命所归,再投韩桢就一点心理负担都没了。

        眼下,整个南方人心浮动,私下里都在讨论传国玉玺之事。

        除了朝堂之上,民间已经没人再唤伪齐了,而是尊称齐国。

        这,才是令赵佶恐惧的地方。

        金人是甚么德行,他这个亲历者岂会不知?

        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伪齐,金人算不得甚么,只要能覆灭伪齐,哪怕金人最后不归还黄河以南的故土,他都认为值得。

        伪齐一定得灭,若能得到传国玉玺,失去故土又算得了甚么!

        ……

        ……

        傍晚。

        结束了一天政务的韩桢,在大殿中陪妻妾们用饭。

        “爹爹,爹爹。”

        小荷月坐在韩张氏怀中,吃的满脸都是糊糊,时不时还扯着嗓子喊两声。

        小丫头终于会说话了,小嘴整日叭叭个没停。

        “宝贝多吃点。”

        韩桢夹起一块羊肉放进小荷月的碗中。

        小家伙伸手就抓,吓得韩张氏赶忙抢先一步,将羊肉塞进自己口中。

        见到这一幕,小荷月顿时不干了,挥舞着小手想从娘亲嘴里把羊肉抢回来。

        三两口吞下羊肉,韩张氏嗔怪的看了眼韩桢:“二郎莫要胡闹,小荷月牙都没长齐,如何能嚼的动羊肉。”

        韩桢说道:“给她练一练嘛,磨磨牙。”

        “磨牙自有胶骨,羊肉容易卡着喉咙。”韩张氏解释道。

        “好罢。”

        韩桢点点头,不再给女儿乱喂东西了。

        吃完饭,陪着妻妾们闲聊了一阵,韩桢背着手去异兽阁撸熊猫去了。

        现在他已经彻底跟几只熊猫混熟了,不光两个幼崽,大的熊猫也让他撸。

        只因韩桢每次来,都会给它们带两个鸡蛋加餐。

        如今熊猫们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到他,就扔掉竹子凑上来要鸡蛋。

        撸了一会儿熊猫,韩桢又将猛虎放出来,在月台溜达了几圈。

        回到延福宫,他径直来到麻舒窈所在寝殿。

        “傻笑甚么呢?”

        见麻舒窈坐在妆奁前,嘴角含笑,韩桢忍不住问道。

        小丫头扑进韩桢的怀中,分享着心中欢喜:“夫君呀,奴今个儿收到青州寄来的信,阿娘和李姨过几日要来京城哩。”

        “你娘估摸着想你了”

        韩桢微微一笑。

        麻舒窈解释道:“主要是李姨要搬来京师,正巧阿娘也想来探望奴,路上正好也有个照应。”

        “李清照一家要搬来京师?”

        自打赵明诚开城受降后,韩桢便给他寻了个府衙仪曹的差事,如今举家搬来京师,难不成是请辞了?

        麻舒窈摇摇头:“只李姨一个人,阿娘虽未在信中明说,但奴猜测,应当是李姨与赵相公又吵架了。奴还在山东之时,李姨就与赵相公时常吵架,关系越来越僵……”

        说起八卦,小丫头来了精神,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韩桢抱着小丫头娇嫩的身子,大手揉捏着小磨盘。

        说着说着,麻舒窈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见她微微仰起头,用布满了水雾的大眼睛凝视着韩桢,声音甜腻:“夫君,亲亲。”

        闻言,韩桢扶住小脸印了下去。

        一番亲昵后,见夫君又在最后一步停下。

        麻舒窈嘟起嘴道:“夫君呀,人家今年十六岁了。”

        韩桢打趣道:“可我的手告诉我,你最多只有十三四岁。”

        “夫君呀~”

        麻舒窈眼中闪过一丝羞意。

        韩桢揉了揉她的秀发,温声道:“夫君很喜欢悠悠,不用着急,每日开开心心的顽儿就好。”

        “夫君你真好。”

        麻舒窈心头无比感动,鼻头酸酸的。

        闲聊了一阵,两人早早睡下。

        翌日。

        陪着小丫头用过早饭后,韩桢便去垂拱殿处理朝政了。

        谈兴忠上了折子,请求免除真定府的夏税。

        前几日金人南下,真定府治下大半的粮食都付之一炬。

        几乎没有犹豫,韩桢便提笔画了个圈,放在堂案左侧。

        批准的奏折画圈,放在左侧。

        不批的奏折,则画个三角,放在右侧。

        这些不批的奏折,并不会直接销毁,内阁会重新复审一遍,将其中觉得有争议的折子留下,与韩桢商议。

        就在这时,刘昌禀报道:“陛下,孔家来人了,觐见陛下。”

        “孔家?”

        韩桢略微犹豫了片刻,吩咐道:“宣!”

        不多时,一名老儒迈步走进大殿。

        老儒躬身作揖道:“小民孔端操拜见陛下。”

        韩桢问道:“不在山东好好待着,跑京师来作甚?”

        事实上,孔家在宋时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宋时,尤其是北宋的儒生,正处于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

        一个个狂傲的不行,否则的话,也不可能喊出那句‘六经皆我注脚’。

        后世的理学与心学,在这会儿均已出现了萌芽。

        别说曲阜孔家了,孔子在世都得挨两大耳刮子。

        所以,韩桢对孔家并不客气。

        听出韩桢语气中的不满,孔端操面色微变,赶忙俯身跪在地上,叩首道:“小民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陛下学究天人,比肩圣人,小民愿请陛下为儒教大宗师!”

        “……”

        韩桢顿时无语了。

        好家伙!

        忽必烈的头衔,落到自己身上了。

        不过相比起忽必烈那个连汉语都不会说的蒙古老哥,自己这个汉人被为尊儒教大宗师,似乎稍微合理了那么一丢丢。

        站在角落里的颜阶嘴角抽了抽,看着跪在地上的孔端操,神色复杂。

        他老祖宗颜回乃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也一直为此感到骄傲。

        但如今见到这一幕,恨不得跳起来一脚踹死孔端操。

        太他娘的丢人了!

        深吸了口气,韩桢指着孔端操说道:“现在,即刻,马上给朕滚回山东,慢一步朕就灭了你曲阜孔家!”

        “小民告退!”

        孔端操心中惊惧,没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连滚带爬的逃出了大殿。

        儒教大宗师,他娘的侮辱谁呢?

        若韩桢真应下了,指不定会被天下人如何耻笑。

        待孔端操离去后,韩桢转头看向颜阶,问道:“方才的事儿,都记下了么?”

        “臣记下了。”

        颜阶点头应道。

        韩桢似笑非笑道:“朕给你个机会,现在可以把这一段抹掉。”

        颜阶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之色,但却坚定的摇摇头:“臣多谢陛下,但臣为史官,当不增不减一字。”

        “随伱罢。”

        既然他这个颜回后人都不介意,韩桢也就懒得管了。

        ……

        南京道。

        一队青州军护送着一辆马车,直奔河东路的太原而去。

        马车之上,正是种师中与姚古二人。

        种师中捧着信件,深深叹息道:“大哥没熬住了,到底是走了。”

        “端孺兄节哀。”

        听闻种师道去世的消息,姚古神色复杂。

        种师中说道:“生老病死乃是天道,只是我等武人最好的归属,当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病死于床榻之上,终归有些遗憾。”

        车厢内陷入一片沉默。

        收起信件,种师中压低声音道:“你如何看?”

        自入了南京道后,他二人了解到了如今的格局,也知晓了是韩桢将他们赎回。

        姚古苦笑一声:“刘仲武家的幼子,一早就跟随齐国皇帝打天下,而今平仲也在齐国为将,我还能如何?”

        他也收到了姚平仲寄来的信,心中早已有了决断。

        姚家虽世食宋禄,可该做的都做了,无愧于心,如今也该为姚家寻一条出路了。

        “嗯。”

        得知姚古的心思后,种师中点点头,不再说话。

        两人心照不宣。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