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扬州之盟】
书名: 大宋泼皮 作者: 很废很小白 分类: 穿越

        

        七月二十六。

        齐宋两国使节,再度聚首邵伯镇外的议和台。

        见到秦桧坐在主位上,常玉坤眼底闪过一丝笑意。

        一番寒暄过后,常玉坤问道:“贵国考虑的如何了?”

        秦桧语气谦卑道:“我大宋愿与贵国结为兄弟之邦,尊齐国皇帝为兄。”

        话音刚落,就见宗泽眼角抽了抽,袖中的拳头也不由捏紧。

        奇耻大辱啊!

        哪怕是澶渊之盟,那也是宋国为兄,辽国为弟。

        而今,却低伏做小。

        常玉坤狮子大开口:“此外,宋国每年还需上贡岁币五十万两白银,茶三十万斤,绢五十万匹!”

        “这不可能!”

        宗泽一口拒绝,眼中冒着怒火。

        一百三十万岁币,是澶渊之盟的四倍有余。

        史文辉摇头失笑:“看来宋国并无多少和谈的诚意。”

        说罢,他与常玉坤作势起身要走。

        “两位且慢。”

        秦桧赶忙劝道:“有话好好说,何必动气呢,此次我等是带着诚意而来。”

        闻言,常玉坤瞥了眼宗泽,摇头道:“可本官却并未看到诚意,只看到了唇枪舌剑。”

        秦桧解释道:“常舍人莫怪,如今和谈之事,由本官全权主持。”

        “哦?”

        常玉坤挑了挑眉,重新坐了下来。

        见对方坐下,秦桧苦笑道:“常舍人,非是本官没有诚意,而是贵国索要的岁币数目太过夸张。”

        史文辉说道:“宋国富庶,这点岁币并不算多。况且,今后金国的岁币,你们不需再给了。至于西夏的岁币,给不给全看你们自己。”

        嗯?

        此话一出,宗泽与秦桧不由对视一眼,纷纷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诧。

        对啊!

        时代变了,原先金国和西夏悍勇,但现在来了个更凶悍的齐国,卡在了宋金之间。

        大宋被赶到了南方,还给甚么岁币?

        有本事,你金国和西夏找齐国,找韩桢要去!

        虽说河东与西北还在赵宋手中,直接与西夏、金国接壤,可局势变了。

        念及此处,秦桧忽然觉得,齐国索要的岁币确实不算夸张。

        不过谈判嘛,自然不可能把底牌一股脑扔出去。

        “金国、西夏的岁币,我国本就不打算再给。”

        宗泽顿了顿,继续说道:“十万两白银,茶八万斤,绢五万匹,此外齐国需归还通州、庐州、无为三地。”

        通州有三处盐场,更是长江入海口的关隘。

        而庐州就更关键了,乃两淮之枢纽。

        自古以来,对南方政权来说,守江必守淮。

        长江作为天险,有很多漏洞,因此修建了三座关隘,分别是襄阳、庐州以及淮阴。

        淮阴肯定是要不回来了,那庐州就更重要了。

        史文辉摇头失笑:“宗尚书莫非是在说笑?”

        秦桧补充道:“我大宋可以拿河东路换,一路换三州,稳赚不赔的买卖。”

        “想要河东路,青州军自会用手中钢刀火炮去取,用不着换。”常玉坤态度坚决。

        河东路乃是鸡肋,土地贫瘠,拿下后只会加重齐国的负担,常玉坤又岂会不知。

        宗泽退一步道:“十五万两白银,茶十万斤,绢八万匹,外加三州。”

        史文辉神色严肃道:“通州与庐州绝无归还的可能,此事休要再提。”

        划江而治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而已,不管是史文辉还是常玉坤,心里都清楚,以官家的雄才大略,绝对不会满足偏安一隅,统一天下,再造盛唐强汉才是目标。

        赵宋迟早要覆灭。

        所以,庐州这个江淮枢纽,怎会归还。

        眼见气氛又有些僵,秦桧退而求其次:“既如此,贵国可归还真州、滁州与和州。”

        这三州,毗邻金陵,青州军陈兵于此,如同悬在大宋头上的一把利剑。

        不知不觉间,日头渐渐西斜。

        一番唇枪舌剑,常玉坤将岁币咬死在三十万两白银,茶十五万斤,绢三十万匹上,并且只同意归还真州。

        秦桧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搪塞道:“此事本官做不得主,需请示陛下。”

        “那就过几日再谈。”

        常玉坤起身离去。

        再次回到邵伯镇,秦桧将今日和谈内容,详实了写了份奏疏,加急送往金陵。

        翌日一大早,赵佶就传来旨意,同意了齐国索要的岁币。

        赵佶算了笔账,等于自己将金国与西夏的岁币,都转交给了齐国,还平白拿回了真州,完全不亏。

        与此同时,秦桧还接到了一份密诏。

        这份密诏并非出自太上皇与中书门下,而是陛下的密诏。

        密诏内容很简单,让秦桧赎回自己的母亲王贵妃,同时一定要赎回其他皇子。

        一定要赎回其他皇子?

        秦桧只是略一思索,便明白了陛下的意思,这是在说反话。

        如今新皇登基,可朝堂依旧被太上皇牢牢把持,但这天下终归还是会落到陛下的手上。

        而且,太上皇明显也极为喜爱当今陛下,否则南下之时,也不会单单只带上陛下。

        所以,太上皇与陛下的利益并不冲突。

        念及此处,秦桧心头有了计较。

        与宗泽商议了一番接下来的和谈内容后,他再次联系常玉坤。

        七月二十八,第三次和谈开始。

        最难的两项和谈内容敲定后,接下来的和谈就轻松多了。

        互通有无,不得干预各国商人经商等等。

        秦桧正色道:“齐国需将长江口的水师调走,双方不得擅起刀兵。”

        “可。”

        常玉坤抿了口茶水,说道:“先前宋国答应齐国开放泉州、广州和明州等港口,依旧有效。”

        “不可。”

        宗泽耸然一惊,下意识的拒绝。

        在见识了山东水师的强悍之后,还敢开放港口,无异于敞开国门,任由齐国予取予求。

        史文辉冷声道:“难不成宋国想毁约?”

        秦桧满口胡诌道:“开放港口之事,乃是李纲、孙傅二人擅作主张,我大宋陛下并不知情,自然算不得数。”

        “呵呵!”

        常玉坤抚须笑道:“孙傅如今就在高邮,不如本官即刻命人将他带来,当面对峙如何?”

        孙傅自然不在高邮。

        但秦桧却不敢赌,只得讪笑不语。

        史文辉这会儿开始唱起了红脸:“开放港口,只是为了方便经商。宋国可于各大港口驻军,同时我齐国的商船入港之时,允许大宋市舶司的官吏上船检查。确认无误后,再放行进港。”

        闻言,秦桧有些迟疑。

        史文辉的话听上去没甚问题,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常玉坤忽地说道:“不瞒秦侍郎,本官在高邮待不了几日,月末便要赶回京师,参加陛下的登基大典。届时,和谈之事,恐会拖到九月,这期间若是出现甚么变故,本官概不负责!”

        这番话,让秦桧心头升起一股紧迫感。

        他现在只想快点结束和谈,好回去升官。

        秦桧咬牙道:“开放港口之事,本官答应了!”

        反正这事儿也是李纲、孙傅先答应的,到时候出了甚么问题,可以一股脑推到他二人的头上。

        常玉坤轻笑道:“开放港口乃是互利互惠之事。”

        秦桧趁机提出要求:“贵国需归还我大宋太后以及王太妃。”

        “可。”

        常玉坤点了点头。

        这时,宗泽补充道:“还有一应皇亲国戚。”

        闻言,秦桧心下不喜。

        这个宗泽,当真会坏事!

        他故意不提此事,就是想着慢慢淡化。

        常玉坤好整以暇道:“可花钱来赎,皇子五十万贯,帝姬三十万贯,王妃、驸马十万贯,宗室五万贯。”

        “……”

        听到花钱赎买,宗泽顿时默不作声了。

        他觉得不划算。

        秦桧适时的说道:“此事本官会上奏。”

        至于是上奏给太上皇还是陛下,就不得而知了。

        和谈结束后,双方杀三牲敬告天地。

        接着,就是将拟定好的和谈盟约,交予双方皇帝,签字盖印,如此方才礼成。

        做完这些,常玉坤恢复了先前的儒雅随和,拱手道:“汝霖兄,和谈告一段落,吾也该回京复命。今日一别,下次相见不知何年何月。”

        “最好再也不见!”

        宗泽神色复杂的看着他,叹息一声。

        “哈哈哈!”

        常玉坤大笑一声,躬身一礼:“汝霖兄珍重,告辞!”

        “告辞!”

        宗泽躬身还礼。

        手持和谈盟约回到马车之上,常玉坤与史文辉相视一笑。

        两人并未在高邮多做停留,翌日便乘船赶回京师。

        以此同时,驻扎在长江口静海郡港口的两支水师,也扬帆起航。

        一路来到海州港,安顿好水师后,李南嘉与匡子新一齐赶往东京城。

        ……

        ……

        东京城。

        韩桢正在内城一座府邸中,探望种师道。

        这位老将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

        种师道躺在病榻上,目光祈求道:“陛下,看在我种家镇守西北多年的份儿上,还……还请莫要难为种家。”

        他到底看的透彻,知道西北五路,早就是韩桢的囊中之物。

        之所以现在不取,只是为了消耗大宋的国力。

        韩桢点点头:“种家镇守西北多年,劳苦功高,朕允了!”

        得了韩桢的保证,种师道脸上挤出一丝笑意,艰难的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老拙命不久矣,怕是熬不到下个月了,若陛下想取西北之时,请将此信交予老拙堂兄。”

        他要在死之前,为种家儿郎留一条后路。

        不管怎么样,韩桢都是汉人,肉烂在锅里,他都可以接受。

        “好!”

        韩桢接过信件。

        种师道艰难地拱了拱手:“多谢陛下!”

        几句话,几乎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种老将军好好养病。”

        见状,韩桢闻声安慰一句后,便出了府邸。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