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悔不当初
书名: 我要做门阀 作者: 要离刺荆轲 分类: 穿越

        

        和年轻人的惊诧不同,在坐的诸博士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眼观鼻,鼻观心。

        真有后世禅宗的‘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的味道。

        哪怕江升,也是神色如常,纯当看不见。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如今的儒门,还不是宋明那般炫酷狂拽的无敌存在。

        可以对武将、军事指手画脚,甚至动辄折辱、屈杀。

        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

        整个知识界,在大汉帝国的地位,都非常尴尬。

        便是号称执政的公羊学派,也不过是一个‘缘饰’的地位而已。

        什么叫缘饰?

        通俗一点,就是个辅助!

        虽然还不至于包鸡包眼,为大哥挡枪,替中单踩雷。

        但也是需要的时候,才有地位。

        一旦恶了统治集团,马上扑街的命!

        休说是他们这些博士了。

        便是整个天下的文官系统,究其根本,也只是为天子和他的大将们打工、擦屁股和刷buff的命。

        看不清这一点的,早就被赶回家种田了。

        纵然是江升,别看以前,到处鼓吹‘莫如和亲便’,宣扬着西汉版的光荣孤立。

        但,他连一次也不敢在军方面前说!

        上一个敢这么乱说的人,已经凉了差不多二十年,脑袋都被匈奴人带回家做夜壶了。

        而汉家天子和将军列侯们,更是早就用铁腕和现实,教育过了这些文坛领袖这个天下,当家做主的是谁?

        而现在,在这新丰演武场中,数十名将军列侯、都尉、校尉,临襟正坐。

        谁敢在这里叽叽歪歪?发表意见?

        再说了……

        所有的博士们,此刻都看到了长孙殿下脸上挥之不去的笑意,以及那位张蚩尤脸上的笑容。

        虽则在思想文化界,靠着董仲舒的一波团战打赢,儒门确立了不二的统治地位。

        但,也因此迅速分化为今文和古文两个对立阵营。

        更使得大量其他诸子的巨头,穿了儒袍,混了进来。

        所以,儒家内部的混乱和对立、矛盾,远胜元光之前。

        彼时,儒生们还能和衷共济,今文和古文,还能‘君子之争,必也射乎’。

        现在却是……

        恨不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砍死那些异端扑街!

        公羊和谷梁,今文和古文,围绕道统之争,暗地里做了无数龌龊事,干了许多见不得光的事情。

        就是一门之内,相同的学派里,打起来的时候,也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初公孙弘对董仲舒做的事情。

        所以现在,不论是江升,还是徐襄。

        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现在的新丰。

        喜不喜欢目前的新丰体制。

        都不敢说坏话,更不敢非议。

        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这么做的后果,不仅仅无济于事。

        更会得罪那些掌握了权力,真正的贵族。

        更关键的是……

        徐襄和江升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两个人。

        一个是公羊学派的董越。

        另外一个是刚刚入京的诗经博士贯长卿。

        董越,自不用说了。

        公羊学派的激进派和理想派,如今已经彻底沉迷于那张子重的‘建小康、兴太平’的描述中。

        以为只是解脱自平王东迁后,礼乐崩坏的乱世,回到那有圣王治世,天下太平的理想国的最佳路线。

        故而,别说是新丰的官吏们打算兴武建功了。

        就连工坊园里的‘奇技淫巧、机变械饰’之事,现在也被公羊儒生们诠释为‘六府之事,格物致知之道’。

        某些恬不知耻的家伙。

        甚至举起了子夏先生的神主牌来给新丰的工坊园辩护。

        搞得江升,都有些没法接话。

        至于贯长卿……

        毛诗学派,虽然是从抄袭谷梁思想起步。

        但其孜孜以求的,是光大《诗经》正义。

        诗经正义是什么?

        先王之教,圣王之制。

        而这先王之教,圣王之制,又为何物?

        一言以蔽之,就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用诗经的话来说就是‘,有霆如雷’‘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更别提,那张子重手里还有一块胡萝卜《诗经》国风系统。

        自数月前,这张子重放出了那《诗经》序后,便当起了散财童子,把那诗经的国风系统,给当代的五家诗学派,一家送了一份过去。

        然后……

        齐诗学派、鲁诗学派、韩诗学派、楚诗学派和毛诗学派,纷纷宣布和公开了基于自身理念的国风系统和划分方式,又毫不客气的把那诗经序,稍作调整,就贴在自家的经典的第一页上。

        好嘛,于是,五家诗都受此人恩惠。

        而且,五家诗全部有求于此人了。

        道理是很清楚的倘若这张子重对外表态,他更喜欢某家诗的倾向。

        那么,立刻就会对其他四家诗的正统地位,造成动摇。

        而且……

        毛诗学派乃是古文学派!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区别,除了古文大都是‘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ppt创业者’外。

        其与今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古文多数有着非官学,从民间起步、传授、坐大的特征。

        所以,多数古文学派,都带有草根特征。

        这种特质,决定了他们的学风、思想、主张,其实源于民间。

        很不巧的是,毛诗学派来自河间,也是从河间国发力。

        在与当地的韩诗学派的斗争中,毛诗学派的学者,只能是另辟蹊跷,走一条有别正统的诗经系的道路来争取支持与认同。

        而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地方风气开放,人民重义轻德。

        你跟燕赵百姓讲道德,那是对牛弹琴。

        和他们讲义气,谈诸夏主义,华夷之辨,才能有人愿意听。

        这就像鲁诗学派,与鲁人谈什么大一统、伐夷狄,那是鸡同鸭讲一般,因为鲁人压根就没有感受到过匈奴的压力和伤害,也没有尝到过对外开拓的好处,反而是吃了许多亏。

        所以鲁诗学派就和鲁人讲尊王,论亲亲相隐,说长幼有序,推崇公休仪,于是就成为了鲁地一霸,甚至影响到了齐楚。

        在一片沉默中,忽然,一个苍老的声音轻声赞道:“易有离卦,上九之教!”

        “今日老臣见新丰官吏列队,颇有文王之风……”

        “臣谨为殿下贺……”

        众人循声看过去,就看着易经博士田何,已是起身来到了长孙殿下面前,拱手道贺。

        “无耻老贼!”

        “厚颜无耻!”

        “安敢惑上!”

        众博士看着,内心犹如被十万匹草泥马狂奔过一般,凌乱不已。

        但,却又发作不得。

        事实上……

        易经学派,特别是易经杨何学派,在过去四十多年,在儒门内部扮演的角色,就是搅屎棍!

        他们拉公羊打谷梁,拉左传揍公羊,与欧阳学派一起胖揍其他尚书学派,又拉上诗经学派,打压尚书学派。

        在今文阵营和古文阵营之中,煽风点火,拉帮结派。

        宗旨之一,就是谁强学谁,谁弱揍谁。

        偏偏,所有人都对这些人无可奈何。

        为什么?

        易经学派,是周公的道统,号称‘诸子之源,儒门之根’。

        而且,易经学派里的大能,一个个都是学究天人,满腹经纶,粉丝无数,财力雄厚。

        旁的不说,就这位田先生门下的十余入室弟子。

        个个都是关中有名的卜者,大凡王公贵族、三公九卿。

        无论谁家要嫁娶送葬,移宅修屋,乃至于出门远行,都需要去这些大人物家里求卦。

        至于这位田博士,就更是超级大v。

        就连贰师将军李广利,每次回长安,都要向其求教。

        和这些人纠缠,哪怕赢了,也是惨胜!

        在儒门,如非必要,没有人会去针对这些拥有莫大影响力的大v。

        故而,看着田何的做派。

        江升和徐襄等人,只好忍着恶心的不适,纷纷齐身,跟了上去,去为长孙道贺。

        可惜,他们还是慢了一步。

        董越在见到田何出列的瞬间,就已经跟了上去。

        等田何贺完,他就立刻上前拜道:“殿下,田先生所言极是!”

        “正所谓,有嘉折首,获其匪丑,无咎也!”

        “今殿下得强军,臣为殿下贺!”

        贯长卿也是不动声色的拜道:“臣附议!诗云:君子万年,保其家世,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殿下得强军,臣不敢不贺!”

        对于贯长卿来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毛诗学派的思想和主张,推销给汉家天子。

        但可惜……

        目前来说,毛诗学派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方式,表现差劲!

        当今天子,似乎不是很喜欢毛诗学派。

        太子和长孙,好像也不感冒。

        这可真的是愁坏了贯长卿和他的老师毛苌。

        为了更好的推销自身,包装自我。

        毛诗学派在河间献王刘德薨后,就一直紧跟长安方向标。

        简单的来说,便是长安流行什么,天子喜欢什么,他们就推崇什么。

        这也是他们从董仲舒成功的经验上吸取到的宝贵教训。

        一个学派思想要成功。

        首要的基本,就是争取天子的认同,影响到皇室。

        于是,天子想屯田朔方,毛诗学派就拿着‘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来颂扬这是伟业,百年大计,千年之策。

        天子想要封禅泰山,毛诗学者更是上跳下蹿,极力唆使。

        可惜,努力了十几年,效果不大。

        毛诗始终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不受待见,别说官学了,就连太学都没有位置。

        迄今,大小毛公和贯长卿的这个诗博士,依然只是河间国博士,而非汉博士。

        所以呢,在太初之后,特别是贯长卿开始崛起,代替老师主政那君子学馆后,就开始干脆沉淀下来,发扬诗经的‘讽、刺’之说。

        以鞭笞国家当政的不当行为和讽刺达官贵人的奢侈浪费,来吸引和争取广大寒门士子的支持、拥护。

        由是,毛诗学派在贯长卿的主持下,迅速壮大起来。

        在燕赵之地,已经是日渐强盛,甚至吊着过去的霸主韩诗学派打。

        然而……

        这样坚持了十几年后,贯长卿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诚然,毛诗学派在他手里,确实壮大了,声势也不同当年了。

        但……

        门下弟子,能够出仕者寥寥无几。

        休说当官了,便是举孝廉、秀才乃至于贤良方正,也都是凤毛麟角。

        反而是韩诗学派,别看被毛诗全面压倒。

        但韩诗弟子,出任地方千石者比比皆是,两千石也有十来人。

        韩诗博士,更是汉博士,在太学有一席之地。

        这让贯长卿,真的是忧心忡忡。

        弟子再多,门徒再多,影响再大。

        不能出仕,不能接近权力,又有何用?

        且不说,大部分人读书学艺,都是为富贵,为了光宗耀祖。

        便是那极少数的理想主义者,也需要一个施展自己抱负和能力的平台。

        不是谁都可以学颜回,更非每一个人都可以忍受寂寞。

        以孔子之贤,尚且要周游列国,兜售学问。

        以孟子之才,尚且要见梁惠王,推销仁政。

        以荀子之智,也要巴巴的去咸阳,向秦人宣传自己的‘法今王’。

        正如当初东方朔喝醉了酒,在长安城胡言乱语说的疯话一般。

        用之则为龙,不用则为虫!

        本事再大,道理再多,不能接近权力,不能得用。

        就是一无是处的虫子,就是没有根基的浮萍。

        反之……

        就是动于九天之上的真龙!

        能翱翔万里,可气吞风云,能摇动雷电,降下甘霖,泽润山海。

        本来,贯长卿也差不多绝望了。

        以为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因为,长安城的水太深也太平稳了。

        公羊的霸主地位,无人能撼动。

        谷梁、左传、思孟、欧阳等大大小小的先发学派思想,则牢牢占据了公羊学派剩下的空间。

        毛诗学派,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

        但……

        就在半年前……

        一个人横空出世,将谷梁打的满地爪牙,还将左传一系重创,赶出了长安,不得不南下交趾去开拓。

        原本一潭死水的长安城,终于出现了涟漪,出现了动荡。

        更关键的是谷梁学派的江升,还出了昏招,写信给他,让其门徒解延年入京。

        当时,贯长卿都要乐疯了。

        甚至直接和门徒说:此天授也!

        可惜……

        寄予厚望的解延年,他悉心调教的弟子,被同一个人打的俯首称臣。

        毛诗学派,失去了一鸣惊人的机会,反而成为了某人的垫脚石,铸就他的赫赫威名和在诗经系统内的地位。

        不过,祸兮福所倚。

        解延年虽败,但毛诗却获得一个介入和接近长孙殿下的机会!

        并最终,让他有机会能来此,拜谒和拜见大汉帝国的长孙殿下,马上就要变成太孙殿下的未来储君!

        贯长卿,真的是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样的变故。

        但无论如何,贯长卿都知道,自己应该牢牢抓住这次机会。

        因为它可能是毛诗学派仅有的机会!

        是当虫子,还是做真龙?

        就看这一遭了,就赌这一次了。

        故而,此时的贯长卿真的是丢掉了他求学以来的一切矜持与节草。

        以让所有儒生都会感到面红耳赤的口吻,顿首拜道:“臣今日有幸,朝见殿下,甚为殿下志向、德操所折服……”

        “臣闻殿下,昔者有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臣闻之惶恐至极,窃不胜犬马之心,只求为殿下左右书案之臣,以供殿下驱策,为殿下大志做犬马之劳,纵贱躯先填沟壑,万死不辞!”

        “伏请殿下恩准!”

        众人听着,目瞪口呆。

        刘进更是有些夸张的不知所措。

        见过求官的,求的这么急切的,刘进还是第一次见。

        当然……

        这或许无所谓,身为长孙,他也确实有权力招徕谋臣文士幕僚。

        但……

        刘进还是回头,看向张越这个事情,他不得不征求张越的意见。

        毕竟……

        关中谁不知道,侍中张子重是毛诗弃徒!

        而且,其亡兄还是间接死于当年求学之事。

        而汉人性格刚烈,士大夫尤其如此。

        大复仇思想的熏陶下,忘恩固然是不义,但亡仇更是丧尽天良,不当人子。

        在汉人的三观里,一个人,若对仇人宽宏,而对恩人苛刻。

        基本上,此人就会被社会抛弃、孤立甚至是消灭很多游侠,就喜欢做这种铲除渣滓的业务。

        既能扬名,让人崇拜,又没有风险不会有官吏会关心一个不识好歹,三观不正的渣渣的死活。

        这种人死了,就跟死了一只猪狗一般,无足轻重。

        虽然说,张子重和毛诗学派的矛盾,其实还算不上仇。

        但……

        仇不仇,这是很唯心的事情。

        当事人觉得有仇,那就是有仇。

        所以,刘进知道,此事必须要有自己的这个亲密大臣首肯。

        他也没有傻到,为了一点薄名,做出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于是,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张越身上。

        特别是贯长卿,紧张不已,忐忑不安。

        讲真,他从未想过,会遇到这种情况。

        一个被君子学馆放弃的寒门士子,在数载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帝国权贵,甚至是距离天子与权力最近的侍中官。

        更是凶威赫赫,震慑诸子的张蚩尤!

        若早知如此……

        当初,就算是哭着求着,千方百计,不惜代价也要留下他啊!

        此刻,贯长卿,甚至有种飞回河间,找到当年那个主持甄别的人,将他扒光了衣服,吊起来打上三天三夜的冲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